福建工程學院法學系

福建工程學院法學系成立於2002年8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專業建設為先導、育人為目的”的理念,秉承“博學、崇法、厚德、篤行”系訓,努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教研室等建設,實行規範化管理,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

系部概況

福建工程學院法學系成立於2002年8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專業建設為先導、育人為目的”的理念,秉承“博學、崇法、厚德、篤行”系訓,努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教研室等建設,實行規範化管理,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近年來,我系青年學生在全國和福建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有巨大的進步,曾獲09年第九屆“挑戰杯”福建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曾獲“福建省高校‘嘉庚杯’法律知識競賽”團體總分第三名;獲榕城高校首屆法制課件暨課說課大賽一、二等獎;獲由福州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四家單位聯合主辦的“我與福州法治建設”大學生演講比賽最佳組織獎;法學系學生參加司法考試,通過率也逐年遞增,2005級通過率為18.75%;2006級21.57%;2007級36.62%。學生參加研究生考試人數逐步增長,2005級學生5人,2006級學生3人,2007級學生18人考上研究生。建系以來,師生員工辛勤耕耘,桃李滿園,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畢業生遍及省內外,不少學生成為公、檢、法、政府機關、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四年畢業生就業率均達100%。系設有法學院研究所、工程法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法學基礎教研室。設有法學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768人。

◆ 系部定位

根據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求,立足海峽經濟區人才需求和我校實際情況,以本科教育教學為中心,以民商法、工程法等學科的穩步發展為支撐,大力開展法律科學研究;探索法學套用型人才的有效培養模式,認真實施法學專業的創新教育,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輸送高素質的套用型、複合型法學人才。積極發展面向土木、電子、機電等行業的法律職業教育;依託我校行業資源優勢,加強理論法學和部門經濟法學的教學與研究,構建套用性特色鮮明的教學科研體系,師資結構比較合理,專業規模適度拓展,教學質量與辦學水平逐步提高,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明顯提升,始終堅持套用型、複合型的專業特色,為建設國內同類院校有影響力的法學系創造條件。
人才培養層次定位:本科層次套用型人才為重心,適度發展研究生層次人才教育。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面向基層的法律套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本省,面向海西,樹立主動服務意識,以為基層單位服務為主。

◆ 師資隊伍

全系共有教職工28人,其中專任教師18人。系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其中正高職稱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16.7%;副高職稱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16.7%;中級職稱1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61.1%;初級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5.5%;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11.1%;碩士學位1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66.7%;“雙師型”教師(擁有教師資格證和律師資格證)14人,占77.8%。校教學名師1人,校“三育人”2人次,校優秀教師2人。

◆ 學科專業建設

2008年法學專業被評為校首批八個重點專業之一;2008年我系申報成功《民商法》校級重點學科;2008年法學專業獲批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1年獲批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科專業建設得到不斷增強,極大促進了系學科專業發展水平。

◆課程建設

系現有《婚姻繼承法》一門省級精品課程和《經濟法學》、《法理學》、《契約法學》三門校級精品課程,是全校精品課程比例較高的系。主編、參編教材有《物業管理法》、《契約法》、《經濟法》、《企業經營管理法律實務》、《契約法理論與實務》、《律師法學》等共十部。獲校級教學成果三等獎三項;許步國教授主編的《契約法學》獲省級優秀教材一等獎。

◆ 科研成果

近年來,教師積極承擔國家級、省級、廳級和校級科研課題,積極撰寫論文,取得較豐碩的成果。2007年來教師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4項,廳級項目10項,校級項目19項,撰寫論文80篇,主編教材10部。教師們能不斷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過程中,充實、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科研緊密結合,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套用型號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

◆ 實驗室

系設有法學綜合實踐中心和福建省法律援助中心福建工程學院法律援助站。已建成“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物證鑑定實驗室”三個實驗室實驗中心現有實驗室總面積371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約為80多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大型設備2件,5萬元以上設備1件。法學綜合實踐中心主要承擔本系所有本科學生的專業實驗和實踐任務,同時通過選修課形式對全校其它專業學生開放。本中心的建設目標:以促進學生人格、心理健康和潛能發展為前提,讓學生在掌握理論技術的同時,為學生搭建接觸法律實務、辦理實際案件的平台,實現對現有教育模式的創新和突破。

◆實踐基地

為進一步拓寬辦學渠道,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我系建立了12家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創造良好的實踐教學基地。每學期我系都定期安排學生到實踐基地實習,每學年與共建單位開展現場庭審活動,真實地再現法庭規範審判的全過程,使學生較好地熟悉法庭審判的相關規定和流程,很好地將“學”和“用”結合起來。省法律援助中心還在我系設立法律援助站,我系積極與省婦聯、省法律援助中心在專業教研、學生實踐等各方面開展相互協作,為我系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台。系部還先後邀請律師事務所律師、中院法官等多家基地資深專家來我系作講座。

法學研究所

法學系是2004年成立的,擁有精幹的領導團隊與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法學系設有法學研究所,是法學系所屬的研究基地。法學研究所有全系的法學教師組成,這些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研究經驗與法學研究基礎,其中多人具有律師或司法職業資格,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法學研究所共有18名研究成員,設有工程法、民商法與法學基礎理論3個研究室。
法學研究所的全體成員均是福建省法學會會員,其中許步國同志任福建省法學會環境與城鄉建設學會副主任;王鳳民同志任民法學會委員;官玉琴同志任經濟法學會委員;王崇能同志任環境與城鄉建設學會委員。這些人員在相應的崗位上認真地履行職責,受到同行的好評。
法學研究所成立之後,全體成員積極開展法學專業課題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所申請到的研究課題有:許步國同志主持的福建省社科聯課題——“加強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意識、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王鳳民同志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新辦本科理工類院校開辦文科專業研究”;王鳳民主持的法務部科研課題——“加強勞動者人身權法律保護研究”;王鳳民同志主持的福建省教育廳社科課題——“勞動者人身權的法律保護”;此外還包括院級專業科研課題與高等教育研究課題數項。以上課題有的已經結題,有的正在研究之中,研究所保持了強勁的科研發展勢頭。
在開展法學專項研究過程中,全所成員加大了科研力度,創造了多項科研成果。幾年來先後在《學術交流》、《北華大學學報》、《前沿》、《行政與法》、《中外企業文化》、《綏化學院學報》、《福建工程學院學報》等多家學術刊物上發表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數篇。出版教材兩部,另有兩部教材正在編寫過程中,年內即將出版。
法學研究所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積極拓展與外界的聯繫,擴大對外交流,提高福建工程學院法學系的知名度。2005年5月28-29日,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法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研究所提交了由許步國、王鳳民同志撰寫的論文《關於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研究》獲一等獎,並在大會上作為唯一的一名代表進行了經驗介紹。2005年11月27-28日,王鳳民同志參加福建省社科聯組織的福建社科界第二屆學術年會,提交的論文獲一等獎。2005年12月22日--23日,王鳳民、李文康同志參加了福建省法學會與福建省總工會共同組織的“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研討會,李文康提交的論文獲一等獎。
法學研究所近幾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與其他院校的法學研究機構相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全體成員會加倍努力,將法學研究所建設得更加富有生氣,充滿特色

師資隊伍

民商法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高榕
成員:王鳳民、李文康、梁開斌、黃淮舒、朱丹

工程法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王崇能
成員:許步國、江瑤、何曉榕黃雀鶯、熊建軍

法律基礎研究室

教研室主任:鄭華聰
成員:官玉琴、李牧、周德盛、黃宏生、劉洋

法學綜合實驗中心

副主任:李文康

系訓

博學 · 崇法 · 厚德 · 篤行

注釋:
博學:博學乃指學識廣博,即寬厚的基礎理論、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嫻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納,專業領域遊刃有餘,高質量、複合型,德智體全面發展。
崇法:崇法乃指法科學生在寬厚的知識基礎之上不僅要通曉法律,具備法學的知識結構體系,而且要對法律敬仰,視法律為人生與事業的最高原則,成為昌明法治的主力軍,帶著對法治的崇高感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
厚德:厚德乃指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任務。教育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則是教育學生做人的道理。
篤行:篤行乃指做事要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努力實踐,堅韌不屈,執著追求,樂於奉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