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柱山旅遊度假區

福建天柱山旅遊度假區

福建天柱山位於漳州長泰,毗鄰廈門,最高峰(天柱峰)海拔933.1米,屹立於廈漳小平原過渡地帶,譽稱“臨漳第一勝處”,被當地人奉為“官山”。 1995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 福建天柱山旅遊度假區位於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內,規劃面積762公頃,由福建天柱山歡樂大世界投資有限公司投資60億開發建設。度假區以國家森林公園優越的自然環境為依託,以濃厚地域特色的天禪文化、森林文化及海洋文化為主線,集生態觀光、宗教朝聖、科普教育、互動體驗、休閒度假為一體,涵蓋動物大世界、海洋大世界、天禪文化中心、觀雲居度假酒店、大馬戲及奧特萊斯購物廣場等豐富旅遊業態,致力於成為國家級森林旅遊度假勝地和生態旅遊示範區,項目建成後必將成為海西乃至全國旅遊板塊耀眼明星。

榮譽稱號

1995年“福建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

2010年“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北宋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原龍溪道人楊虔誠學道於漳州天寶山,中秋之夜,遙見天柱山“天燈雲旗”。翌日,觀音託夢於楊,為保護廈漳一帶庶民百姓,將駕臨天柱山,要其為之傳經布道。楊遂創“天柱岩寺”,供奉觀音菩薩。爾後又建“慈雲岩”、“海濤岩”、“勢至岩”、“象鼻岩”、“竹絲庵”等。自此成為佛教修煉場所,漸為天下知。時有“海客千百人蟻而上,蓋芻蕘於是山,日日如是也,客俱他縣人”。

宋宣和乙巳年(公元1125年),縣令蔡元璋為其命名,由邑丞肖邁書“天柱岩”三字在屏風石上。

宋慶元戊午年(公元1198年),侍郎傅伯誠,來蒞漳郡,聞茲山名,訪問事跡,由曾循作《天柱山記》。

明正德年間,岩寺因故一度荒毀。

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縣管橘捐資令僧人普輝重建,一時間,天柱岩宇重新修復,遊人接踵而來。

爾後,其規模逐漸擴大,建有卿雲館、棲霞室、觀海樓等。

明侍郎何喬遠(《閩書》作者)、大理寺正曹學佺(閩劇奠基者)、參政林一才,曾游天柱山,並著有遊記和碑文。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鄭成功首次進軍長泰,屯兵天柱山,設定天柱寨,為收復台灣做準備。

清康熙甲寅年(公元1674年),長泰士紳聚集天柱山組織天地會反清復明活動,清廷多次派兵圍剿並將岩寺全部拆除。

清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天柱山下亭下社人朱一貴在台灣發動農民起義,高舉“反清復明,光復故國,驅逐異族”口號,占領台灣全島,後因兵敗被俘凌遲。朱一貴兵敗後,清廷對其家鄉亭下社及天柱山進行圍剿,抄家滅族,寺廟書院毀於一旦,天柱山千年名勝非昔時勝跡亦!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由堪輿家,福建省參議員暨南局局長張國寶作為發起人及林崇恩、林加夢、謝德波、王盛衡、王茅頭、林蟬等人募捐。擇寶地築“天柱岩”一座三間。

抗日戰爭期間,廈漳兩地市民曾到山上避難,居住於石洞、岩宇。

解放初期,天柱岩被占為土匪巢穴,無人管理,岩宇文物被盜洗一空。

1960年,創辦亭下國有林場,將天柱山劃歸亭下林場管轄,從此封山育林。

自然景觀

“騁目皆畫卷,人在畫中走”,天柱山景色秀麗,自然景觀眾多。峰頂嶙峋峭拔,直插雲霄;山脊怪石嵯峨,千姿百態;山間飄雲盪霧,佳木蔥蘢;溝谷洞穴深幽,瑞氣馥郁。據不完全統計,園區由大小自然景點約150處。山上有森林植物166科613屬,1100多種,隨處可見的林木與藤本植物、苔蘚植物共生、附生的景觀,將遊人帶入神奇的世界,是閩南傳統旅遊勝地之一。

屏風石:又稱天柱岩,“高逾九仞,橫站碧空”,因其形似屏狀聳於650米山脊而得名。其石面平且寬,北宋宣和乙巳年鐫刻“天柱岩”三字;明洪熙又鐫“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岩經、唵嘛呢叭彌吽”等石刻。

南天一柱:位於海拔約800米山脊之上,高10餘米,魏然聳峙,突兀崢嶸。傳說盤古開天闢地,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大戰七七四十九天,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天從東南方傾斜將墜,女媧從崑崙山輸神石柱其間,以為天柱,“天柱山”因此得名。

飛來石:天柱山北側有一凸岩形成10米長,6米寬的平台,平台中央有一塊3米高形如仙桃的石頭,底部凹進,形成3個支點和平台銜接,似從天外飛來一般。

風動石:天柱山到處可見不同形狀大小的風動石,但最有特色的在西南白雲峽山脊,海拔約550米處。其石呈橢圓形,長約3米,寬約2米,高2米。疊于山脊另一巨石之上。當狂風大作時,此石可微微晃動,用手推之,來回搖晃。

神龜石:位於太湖谷山崖百餘米岩壁,頂端有塊高約7米,長約20米的岩石,臨崖的一段剝落兩節,一節呈龜頭形狀,一節酷似龜殼。一眼望去,猶如一隻碩大神龜,伸頭探腦。其後山脊有鄭、陳、謝三姓同穴墓;又有郭姓、張姓、張門媽三疊墓,此處為罕見風水寶地。

一線泉:由古道經“超游九宵”,至“悟入”洞前,有一巨石壁上,鐫刻“一線泉”三個字。石盤上有人工開鑿一條一厘米深,三厘米寬,十多米長的石槽。泉水經石槽飛瀉而下。遊人到此必掬水淨臉濯水,飲上幾口,此泉清冽甘甜,如咽仙露。

暗水泉:位於屏風石前山谷中,由兩巨石相交形成洞門(佛門),穿澗小道是由一條天然條石橫跨溝澗形成路橋,橋面中凸且窄如劍脊,故稱劍脊橋。橋下為隧洞,長約百米,洞中流泉淙淙。

白雲洞:位於熱帶雨林山凹里,由一塊10餘米高,25米長,15米寬巨石疊於另一塊10餘米高岩石上,頂部凌空伸出5米長,3米寬遮陽平台,為雲霧出入之地。

忘歸洞:位於屏風石對面山中,其上石盤為忘歸石,廣可三丈如砥,下附幽絕,每夕陽夜月,泛酒其上,可忘歸也,因此得名。洞中有石床,可居宿,冬暖夏涼,使人流連忘返。

獅喉洞:位於忘歸洞之上,其洞穴形如一隻開嘴的獅頭,乍看有獅口、獅舌、獅鼻、獅耳,故得名。因“日出照獅頭,日落射獅喉”成為獨特景觀。此洞是天柱山靈氣最集中之所,現觀音菩薩供奉於洞中。

熱帶雨林:天柱山最為原始,最豐富多變的生態森林,隨處可見林木、藤木植物與苔蘚植物共生的景觀。林中負離子含量極高,漫步林中小道,高大的喬木,遮天蔽日,千姿百態;甘冽的澗水,泉聲潺潺,幽雅絕倫。

天池:位於白冷水峽谷上端,有一凹地,面積約15畝,原為寺廟水田,因天柱岩衰落,無人打理,變為濕地。後築堤壩,變成20餘畝水面“天池”。

······

人文景觀

天柱山人文古蹟眾多,主要有遺址、建築、摩崖石刻等。

宗教鼎盛時期,“山故有海濤、勢至、超凡、象鼻等寺”。“而石室、而卿雲館、而慈雲、而爐峰,鹹先後緝繕”。既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寺廟遺址,又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摩崖石刻和遊記、詩賦。現在天柱山除了遺址外,還有如來殿、彌勒殿等簡易建築,以及供奉觀音菩薩的觀音洞府。有天柱岩記碑刻和石刻34處。遊記詩賦除見諸於題刻中外,多見於各類史料,僅清乾隆庚午版的《長泰縣誌》中就收錄了50篇。

天柱書院:天柱山人傑地靈,長泰歷史名人多在此書院求學,宋代黃子信、明宣德狀元林震等均求學於此,現僅存石條所砌的書院牆基。兩株古松立於兩側,似護衛著古書院,稱為“雙松護院”。

如來殿:石結構房內供奉一尊1米高鍍金如來佛像。

彌勒殿:5平米左右的石砌瓦房內供奉著一尊40厘米高的彌勒佛。

天柱岩記碑:嵌於彌勒佛座後壁下方牆中。石碑2.5米高,1.1米寬。上書刻明朝管候重修天柱岩記。是山上僅存的石碑,字跡清晰可見。

······

旅遊開發

福建天柱山繁榮、衰落輪迴千載,終因“景幽地僻”,在宗教上也不夠顯赫,且“不遇明賢品題”,旅遊開發較晚,“名聞漳郡”而“未達於天下”。由於歷史原因,天柱山的旅遊資源一直沒有得到科學開發,旅遊服務設施不完善,原始森林公園處於閉園狀態,沒有正式對遊客開放。

為將天柱山的區位優勢和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發揮其在帶動地方旅遊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福建天柱山歡樂大世界投資有限公司擬投資60億,在原國家森林公園的基礎上,完善旅遊基礎設施,豐富旅遊產品體系開發“福建天柱山旅遊度假區”。建成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生態型文化旅遊產業項目。項目一期計畫於2017年暑期開業。

交通指南

天柱山旅遊度假區位於廈漳泉三角中心位置,距離廈門市區46公里,漳州市區29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