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腳村

祥腳村位於貴州羅甸縣西北部逢亭鎮,國土面積11.5平方公里,全村轄2個村民組8個自然寨,184戶940人,是一個漢、苗、布依族聚居的農業生態村。

基本信息

祥腳村位於貴州羅甸縣西北部逢亭鎮,國土面積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5畝,全村轄2個村民組8個自然寨,184戶940人,是一個漢、苗、布依族聚居的農業生態村。人均耕地面積0.64畝,可開發的荒山荒坡面積3000餘畝。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這裡還是一個窮得叮噹響,人稱“扁擔村”的落後村。當地曾流傳這樣一首民謠:“逢亭是個旮旯角,一彎兩彎到祥腳,高壓電線頭上過,祥腳還是黑窩窩。”每到10月,村民們就是扛著扁擔成群結隊地到外村借糧吃,借人包穀,來年得還人家大米,不借就要餓肚子。近幾年來,祥腳村兩委立足村情,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村級經濟發展新模式,帶動全村民眾在落後山區探索出了一條增收致富之路。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腦袋”,這是祥腳村兩委班子的共識。為此,村兩委先後自費組織村乾、黨員和致富能人到貴陽、鎮遠、廣西等地參觀學習取經,借鑑發展致富經驗。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帶頭人”作用,引導民眾更新觀念,學習農業適用技術。
過去,祥腳村種植早熟蔬菜缺乏技術和管理,往往是增產不增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度受到挫傷。為改變落後的傳統管理模式,祥腳村黨支部、村委會一方面成立了蔬菜行銷協會,向外聯絡銷路,為民眾打造一條蔬菜銷售的“綠色通道”。另一方面採取組織農民外出學習,請農業技術人員到村里進行蔬菜種植、經果林栽培、養殖適用技術培訓等。
1998至2005年間,村里共舉辦蔬菜種植、經果林栽培、畜牧養殖等適用技術培訓班40多期、培訓3800多人次,現在70%以上的農民均掌握了1—2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祥腳村發展村級經濟是以土地、資金、產業為紐帶,由村委實行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把農戶和基地連結起來,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村+基地+農戶”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土地入股建設板栗基地。土地入股是祥腳模式的初步嘗試,1999年通過爭取水土保持項目,由縣水利部門出苗木,村兩委班子對農戶作好宣傳動員的基礎上,按照自願的原則,村民以土地入股,自己投工投勞,建成面積為1500畝的板栗基地,到2002年已實現5000元的收入,2003年底收入達到2萬元。同時,村委還聘請本村8名責任心強的貧困戶、“兩女結紮戶”進行管護,每人每月支付管護費150元,又增了特困戶、“兩女結紮戶”的經濟收入。資金入股建設肉牛養殖基地。2002年,祥腳村對肉牛品改基地實施聯戶養殖,先由村組幹部按每人9000元的資金入股,7戶股民共注入牛場的股金63000元,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共投資11.99萬元,引進了“西門達爾”種牛1頭,修建了占地300平方米的圈舍18間,秸桿青貯池3個200平方米。根據牛改繁擴需要,該村從省外引進優質牧草桂牧一號、黑髮草、黃竹草等飼料草,目前種植面積已達50餘畝,牛場能繁母牛已由8頭髮展到32頭,生產牛犢20頭,2003年年底實現了能繁母牛100頭,牛犢50頭。
為擴大生產規模,帶動周邊民眾共同發展,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該村按照民眾自願的原則,由牛改點對周邊民眾自養的能繁母牛進行輸配,通過農戶用自己餵養的能繁母牛與牛場的已懷母牛進行循環交換飼養,待生產牛犢,農戶飼養6-7個月後,牛場以每公斤6.00元的價格購進活牛犢進行集中育肥,統一銷售,自負盈虧。祥腳村推行這種先聯戶養殖,後分散飼養,並統一技術(牛改、防疫治病、科學飼養和跟蹤服務)、統一銷售(村委會負責銷售)、統分結合的畜牧業發展模式,不僅調動了民眾參與養牛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民眾科學養殖意識,降低養殖風險,增加了農民收入。是一種“既省錢、又安全、又賺錢”的有效養殖方式。200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多元,為農民增收起到了示範推動作用。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