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寶塔金身不老謎

神秘寶塔金身不老謎 據廣州日報報導,在321國道德慶縣城東3公里風景秀麗的白沙山上,有一座雖經400餘年風雨,但仍鮮艷如昔、巍然屹立的雄偉古塔,這就是有“只新不舊”美譽的德慶三元塔。訊息近期傳出後,引來了不少觀光者。
取名寓意“三元及第”
三元塔北臨清澈的西江而立,與鬱南縣的江口鎮隔江而望,雖建造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到現在已經櫛風沐雨400多年。與中國其它損跡斑斑的古塔不同的是,三元塔雖歷經400餘年的雨打風吹卻依然鮮光如新,所以又名“永新塔”。它與山東的蛙鳴塔、雲南的樹中塔、山西的不倒塔合稱為中國古塔中的“四絕”,198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我國封建制度下,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分別叫解元、會元和狀元,合稱“三元”。德慶古稱康州,當時建造此三元塔的初衷就是期盼康州人才輩出,寄託“三元及第”的美好願望。據傳該塔修好後,果真有人在科舉考試前因登此塔後而“連中三元”,於是後人廣為效仿,於是三元塔名聲大噪。
銀硃批盪鮮艷如昔
三元塔的建築技巧和藝術風格比較獨特,塔型平面為八角,塔高58米,穿壁繞平座結構。底座用紅砂岩和花崗岩建造,須彌座各面刻有浮雕圖案,四個轉角處均雕飾一名古樸渾厚、神態各異的托塔力士。塔內分層用青磚稜角收斂,建成由大到小的空筒,收縮券頂、門壁龕採用一明一暗手法,為外九層、內分十七層的閣式磚室塔。腔壁厚3米,壁庵幾何圖形勻稱美觀。塔身外壁採用紙筋灰批盪,檐梁、角柱、門幫顏色紅白相間,線條明朗,色澤鮮亮,用料和工藝十分講究。
傳說批盪塔身的時候,工匠按照“許新不許舊”的嚴格要求,選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漿,而是名貴的銀硃灰漿,因此,雖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雨雷電襲擊,但至今仍鮮艷如昔,故有“只新不舊”之美譽。
曾遭日寇肆意破壞
在抗日戰爭期間,三元古塔也曾被認為是風水寶塔而被日軍看中。1945年,日軍戰敗,這些滅絕人性的侵略者在對塔內有價值的文物搶光、砸光後,又縱火燒塔,將塔頂、塔板、護欄和塔中絕大部分木質樓板燒壞,塔身燒空。相傳當時古塔頂上有一座“金鈴”,價值連城,日軍妄想用直升飛機將其吊走,但在吊的過程中被游擊隊用槍擊中繩索,金鈴墜落江中,至今沒有找到。
在十年浩劫中,古塔再次遭到破壞。直到1994年~1995年間,省、市、縣政府撥款進行大規模修葺,重新開放,古塔才又恢復了青春。
登塔遠眺,西江美景盡收眼底。在朝陽的金輝中,遠處青山連綿,奔騰的西江滔滔東去,江上漁船往來。古塔西邊,雄偉的西江大橋如長虹臥波,架通南北。難怪這裡的導遊說她經常要幫遊客在此照相照到手軟。遊客到此也不禁詩興大發,對著滔滔江水吟誦幾句古詩以抒胸臆。(於敢勇)
銀硃批盪不舊的由來
神奇的古塔,自然伴隨有神奇的傳說。據史料記載,三元塔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由知州沈有嚴倡建。傳說當時沈有嚴提議由康州各方人事集資興建一座塔,而當地的首富吝伯卻大唱反調,認為靠本地人出錢出力建塔必不可成,他不僅一毛不拔,還放出狂言:“塔建不起,分文不出;若塔建起,批盪錢全包”。
州人聞之,眾志成城,很快,一座八角九層的青磚高塔平地而起,光是上面的銀硃批盪就用了999斤,批盪的費用竟然十倍於塔身的造價!原來,所謂銀硃者,是用水銀和硫磺攪拌、加熱、升華製成的紅色礦物顏料,它不溶於水,不易氧化,遮蓋力強,但其價格何止高於普通的灰砂百倍!
那個吝伯在全州人面前不敢食言,怕再犯了眾怒,只好砸鍋賣鐵,傾家蕩產才將批盪錢付清,只落個啞巴吃黃連,成為眾人笑柄。
抗金宰相李綱與三元塔
在三元塔的選址上,也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上書皇帝,力主抗金,結果卻遭到主和派的攻擊,被昏君貶黜。當他路過這裡的橫翠亭時,面對青山連綿,碧水東去的大好山河,想到這些都即將落入外敵之手,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題詠《橫翠亭》,表達了對祖國的無比熱愛。1988年,著名書法家秦生將這首詩鐫刻在青石上,供遊人欣賞。現在,三元塔就坐落在詩人當年吟詩的地方。上有古塔參天,下有忠魂縈繞,難怪有人說自此以後德慶人傑地靈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