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伏羲和軒轅黃帝齊名的萬世聖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天下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他的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平滔天洪水,受舜禪讓繼帝位。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箇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的天下,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詩經》讚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書》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傳》云:“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中也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莊子·齊物論》:“無有為有,雖有神禹 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成玄英 疏:“迷執日久,惑心已成,雖有 大禹 神人,亦不令其解悟。” 金 王渥 《三門津》詩:“ 大河 三門 險, 神禹 萬世功。” 明 高啟 《石射堋》詩:“疑是 神禹 治水時,來教鬼射降妖精。” 胡小石 《犢兒磯水府寺宿》詩:“ 神禹 昔驅水,鴻濛萬靈奔。”
提到大禹治水,不能不提到大禹的婚事。
《尚書·皋陶謨》記載了一段大禹的話:“予娶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這段文獻後來被司馬遷抄入《史記·夏本紀》中。這足以證明,古人把大禹的婚事看作一件大事。
大禹的父親鯀因治水失敗而被誅,這件事無疑給大禹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於是大禹把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治水的偉業。到三十歲時,大禹仍無暇顧及自己的婚事。有一天,大禹率領治水大軍路過塗山,遇到了美麗賢淑的塗山氏,對英雄的崇拜,使塗山氏投入大禹的懷抱,他們締結百年之好。大禹把塗山氏帶到了自己的部族,在其部族活動的嵩山安下了他們的家。
但大禹忙於治水,成親第四天就離家,之後更三過家門而不入。已有身孕的塗山氏十個月未見到自己的夫君,難耐的思念使塗山氏下定決心,不顧山高路險去探望大禹。大禹正在嵩山之北的轘轅山開山鑿石以通水道,他聽到妻子要來,就派人告訴她,當聽到鼓聲時,才能前來會面。但大禹鑿起的一塊石頭飛起,誤中大鼓,大鼓發出巨大的響聲,塗山氏欣喜若狂,來到工地。但眼前的一幕讓她目瞪口呆,原來大禹為加快工程的進度,化身為黃熊正忙碌著。塗山氏滿面羞慚而去,大禹見狀,迅速現出人形緊追而去,至嵩山腳下,見妻子已化作一塊巨石。大禹喊道“歸我子”,一個嬰兒破石而出,禹為其取名叫啟。這段故事記載於漢代的《淮南子》中。嵩山啟母石、啟母闕至今尚在。
這段故事為大禹的婚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故事的核心即是禹娶於塗山,生子於嵩山。塗山在何處呢?歷來有不同說法。但考察古代文獻,我們認為塗山在嵩縣境內。《史記·周本紀》記載有一句話:“我南望三塗。”《索隱》引杜預云:“三塗,在陸渾縣南。”陸渾縣舊址在今嵩縣陸渾一帶。據今人研究,三塗山即塗山。聞一多《天問疏證》說“塗山,本三塗,在今河南嵩縣”,顧頡剛也有類似的論述。可見,幾千年前大禹和塗山氏相遇的地方就是風景秀美的嵩縣山區。
陵與祭典
大禹陵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夏朝開國聖王---大禹的葬地,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的會稽山,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國東南的一大名勝古蹟。《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稱:"禹因病亡死,葬會稽。"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確定,大禹在位10年葬於會稽時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大禹陵
據文獻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泛濫,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勞身,歷盡艱辛,終於治平洪水;繼而大會諸侯於會稽,計功封賞。禹死後葬於會稽山,禹子啟即位後,每年春秋派人祭禹,並在南山上建了宗廟;禹的五世孫少康即位,派庶子無餘到會稽守禹冢,並建祠定居;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現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戶多為姒姓,就是禹的後代,如今已傳至144世。紹興成為人們祭祀和瞻仰大禹的聖地。
大禹陵是全國祀禹中心。四千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亘。歷代祭禹,古禮攸隆,影響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啟開端,祭會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啟首創的祭禹祀典,是中華民族國家祭典的雛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歷代以來,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齎禮來會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了"1995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承續了中華民族四千年來尊禹祀禹的傳統,翻開了新中國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後裔家祭則每年一次,綿延不絕。
大禹陵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禹陵面臨禹池, 前有石構牌坊,過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型敦厚雋永, 為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筆。禹廟在禹陵的東北面,坐北朝南,是一處宮殿式建築,始建於南朝梁初,其中軸線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檐歇山造,巍然聳立,殿背龍吻鴟尾直刺雲天,背間“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禹祠位於禹陵左側,為二進三開間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
大禹是華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國的一位偉大先祖。大禹的傑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以深遠的影響。大禹陵廟幾千年祀典相繼,是後人學習大禹明德、弘揚大禹精神的明證,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對中華民族起著無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禮儀,包括祭品、祭器、祭樂、祭舞和祭文等等,燦如星漢,蘊含了十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信息。
主要功績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其土白壤。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為。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海。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草繇木條。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田上下,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大野既都,東原底平。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其田上中,賦中中。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三江既入,震澤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上雜。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
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為治。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簬、楛,三國致貢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璣組,九江入賜大龜。浮於江、沱、涔、(於)漢,逾於雒,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雒、瀍、澗既入於河,滎播既都,道菏澤,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雜上中。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浮於雒,達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藝,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其土青驪。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所同。荊、岐已旅,終南、敦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璆、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東流為漢,又東為蒼浪之水,過三澨,入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東為中江,入於梅。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為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北至於涇,東過漆、沮,入於河。道雒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東北入於河。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緫,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修,思長,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難之。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寬而栗,柔而立,願而共,治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翕受普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績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女明之。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聽。予即辟,女匡拂予。女無面諛。退而謗予。敬四輔臣。諸眾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於家,用絕其世。予不能順是。”禹曰:“予(辛壬)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於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為興事,慎乃憲,敬哉!”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人物評價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箇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的天下,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詩經》讚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書》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傳》云:“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中也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大禹治平洪水,拯救萬民,奠定山川,劃分九州,首創王朝,是華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朝的一位偉大先祖。大禹的傑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相關作品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
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洛書的魅力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對洛書進行長期的研究,認為其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可以說洛書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而人不在其外。它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初基,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淵源,是人類最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西長水村現存的兩通古碑中,東邊一碑為沙質岩石,上圓下方,額刻圭首,由於年代久遠,只剩一蒼勁有力的魏體“洛”字,據專家學者考證,當為漢魏遺碑。西邊一碑石灰岩質,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臘月永寧縣令沈育所立。碑上4個大字“洛出書處”為河南尹張漢所書。兩通古碑是“洛出書處在洛寧”的有力證據。
大禹在洛寧縣的活動蹤跡也是一個無言的證據。1969年自河南大學歷史系的洛寧人李德龍一直熱心於對洛書的研究工作。他介紹說,大禹治洪水“導洛自熊耳”,主要工程有兩處:一是洛寧縣與盧氏縣交界的沙河口,一是在洛寧縣的龍頭山西4公里處的禹門河。據傳說古時禹門河上有一山如大門擋住了河流,使得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劈開山門,使得河水流入洛河,當地老百姓為感謝大禹,故將該河命名為禹門河,並建有廟宇,至今尚有遺蹟。
我們隨同研究辦的人員於近 日登上龍頭山,山上現存的禹王廟修建於1995年,廟前有數通重修禹王廟的古碑,其中一碑立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其碑文記載清朝以前該廟共重修過3次。
如果單就傳說而論,“靈龜負書”肯定是虛妄之談。但作為一種傳說,必定是幾經演義而成,我們探究的是最初的史實。試想洛水之中出現一隻龜,龜背上的圖案讓先哲們受到啟發,而推演出一個由不同點數組合的圖案,被後人“撲風捉影”地廣泛傳播而成一個神話,不是不可能的。或者先哲集民眾智慧於一身而推演出一個數字組合圖案後,為擴大影響而託言靈龜神授,也不是不可能的,既然有洛書存在,就必定有淵源。只不過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演變後,它變成了一個難解之謎,但並不能否認其原本的事實。
今洛寧縣,秦漢以來曾為宜陽、澠池二縣地,隨該二縣屬宏農郡.至南北朝西魏於此置北宜陽縣,北周改為熊耳縣.皆因山水得名.隋義寧二年(618)改熊耳為永寧,此永寧建縣之始,治所在今洛寧東北。明清均屬河南府。經一千二百餘年,至民國3年(1914)始改稱洛寧縣。
洛陽發源於洛陽洛寧縣
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
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前人指出,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四
十五數演星斗之象。
洛書是以北極為定位星,斗柄所指的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為標誌,其數目方位都與洛書完全一致。這也就是一般術數中常說的“九宮”(奇門遁甲術既採用此九宮作為基石)。其中奇數一、三、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數,五居中宮。這就是一個標準的洛書。
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由此可得出三點:一。洛書九宮是觀測太一之車,即北鬥鬥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的密切關係。三。闡明了"太一游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大禹與河圖的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
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河伯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后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衝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后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后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后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帝堯的射師,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關於“水”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裡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神禹故里
神禹故里風景名勝區,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綿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鄉境內,距綿陽市100公里,景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創始入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稱為“神禹故里”。
一九九二年,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為這裡題寫了“大禹故里”的條幅。這裡山川形勝、人傑地靈、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民風淳樸、資源豐富。典型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奇特的自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風格別具,雅趣成天,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由“禹穴溝”、“歷史文化古鎮”、“石紐山”組成。清朝石泉知縣余炳虎曾以“石紐停雲”、“雙江分色”、“索橋曉度”、“西山疊翠”、“奎角連雲”,禹穴聽泉、“懸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詩抒發了自己對大禹故里人文古蹟和奇異風光的熱愛讚嘆之情。
歷史文化古鎮--禹里,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縣治所(今禹里鄉)史稱其地處“香漢之中”,“內障成綿,外屏氐羌”是歷來兵家爭奪的要塞,很早以來,羌、藏、漢等民族就在這塊土地上進行著廣泛的交流。
夏朝屬梁州之域,周朝為石紐村,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羌鄉風情濃郁。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廟會和羌歷年,人們從四面八方集於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慶賀大禹誕辰,歡度一羌歷年,狂舞歡歌,數日不絕。
塔坪綠島,果鮮花茂,山脊林木叢生,綠蔭蔥籠,島上環境優美,是大禹故里人們歷來遊玩的天然公園。歲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種的竹林,如今已變成幾千畝的綠色海洋,遠遠望去,林濤翻滾,碧波蕩漾,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