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廟

神女廟

神女廟位於四川省巫山縣東巫山飛鳳峰麓,為巫山神女所立之廟,巫山神女一直存在於傳說中,2003年周亞武發現詩碑。

簡介

這張照片,專家推測建築物為神女廟這張照片,專家推測建築物為神女廟

神女廟為巫山神女所立之廟。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巫山飛鳳峰麓。《清一統志・夔州府・祠廟》引晉習鑿齒《襄陽耆舊傳》:"赤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游於高唐,夢與神遇,遂為置觀於巫山之南,號為朝雲。"一說瑤姬為西王母之女。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下:"瑤姬,西王母之女,稱雲華夫人,助驅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紀,今封妙用真人,廟額曰'凝真觀'。

歷史

神女廟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宋的《高唐賦》。楚懷王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神女自薦枕席,臨別時稱自己朝雲暮雨陽台之下,楚懷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從戰國至唐代前,巫山神女廟都是指陽台之側的朝雲廟。
唐儀鳳元年(676年),神女峰對岸飛鳳峰麓小地名叫青石的地方建神女廟,宋宣和四年(1122年)改曰凝真觀。自此,人們所言巫山神女廟,一般就是指青石的神女廟。因其位於神女峰下,上下舟船經由,便於人們祈求保佑,瞻仰、祭拜和游賞,知名度很高。無數詩人到此頂禮膜拜,留下燦爛詩篇。直到1949年解放以後,青石神女廟才香火泯滅,損毀無跡,僅有清代重刻的明代范守道《神女考》碑,及後來當代著名詩人徐遲等人在此廟中尋得的神女像,現藏於巫山縣文管所。
清代,在巫山縣城寧河東岸的高龍嘴箜篌山麓,又建了一座神女祠。此處與縣城和江河相鄰,祭祀方便。清代著名詩人王士楨在康熙年間拜謁過此廟,所寫《神女廟》詩云:"箜篌山下路,遺廟問朝雲。"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夔州知府得克進布遊覽此廟,欣然作"莊嚴正大蕊宮仙"詩,並刻石於廟。民國時,此廟香火仍然很盛,有尼姑住持,後此廟於1949年後被廢毀。
此外,青石以下的培石鎮廟子山和騾坪鎮杉樹土尚兩地,均在清代各建過一座神女廟。

從可考的楚懷王於陽台立朝雲廟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方圓百里地方,為同一位神多次建造廟宇,這在全國各地都不多見。

發現詩碑

詩碑的發現者是巫山職教中心教師周亞武。2003年的一天,周亞武與幾位朋友到該縣高龍嘴神女廟舊址遊玩,發現一塊字型與眾不同的石碑,碑面沾滿泥土,但“一十二峰”、“朝雲暮雨”等字句隱約可辨。
周亞武痴迷三峽文化研究。他當即查閱資料,在清光緒十九年版《巫山縣誌》上看到一首古人贊神女的詩,裡面大部分字句與碑刻相同。他感覺此碑意義重大,擔心三峽175米蓄水後詩碑永沒水下,於是他包租一艘小船,僱人將詩碑抬到家裡悉心保存。
該詩碑長、寬、厚分別約1米、0.8米、0.15米。碑面文字從右至左豎刻,繁體,厚實圓潤,每字長、寬均約6厘米。全部詩文為“莊嚴正大蕊宮仙,楚客無端賦浪傳。一十二峰沾惠澤,朝雲暮雨潤桑田”,落款是“癸巳春郡守得克進布題”。

夔州知府詩讚神女

7年過去,周亞武老師和文物工作者搞清詩碑身世,最近將這塊詩碑向世人免費開放。
巫山地方文化研究家向承彥介紹,巫山縣境內曾共有四五處神女廟,分別位於縣城附近大寧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高龍嘴、騾坪鎮、培石鄉等地。周亞武老師發現的詩碑,賦寫、刻刊於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距今已有177年歷史。
當時朝廷委任得克進布任夔州郡守。經過研究,發現該詩碑就是得克進布詩讚巫山神女,當時立於高龍嘴神女廟內,祈禱護佑農人風調雨順、莊嚴正大,指責宋玉憑空杜撰神女與楚王之夢事。專家介紹,詩碑中“楚客”是指《高唐賦》《神女賦》作者宋玉。
巫山神女廟應存在
據巫山文史家考證,史上騷人墨客關於巫山神女廟的詠贊等記載無數,神女廟內所存刻詩千首以上。遺憾的是,各種記載和傳說中的神女廟,除得克進布所題這塊詩碑外,其餘實物皆不復存在。
文物專家認為,得克進布神女廟詩碑的發現和面世,為過去神女廟詩碑的大量存在提供了重要實物佐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