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客家土樓

參觀各式建築往往是旅遊中的重頭戲,從帝王宮殿到普通民居,從萬里長城到亭台樓閣,每一處建築都有它看不夠、道不完的精緻與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

部我見到了最令人震驚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其外觀既可以與古羅馬雄偉的競技場相媲美,又讓人懷疑許多現代體育館的設計是不是受了它的影響。由於土樓獨特的造型,龐大的氣勢及防潮抗震等優勢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民居建築。

客家的來歷

要想真正認識土樓,不得不從客家文化說起。在福建這個朗潤明麗的南國花園裡,除了它特有的亞熱帶風光之外,最具特色也最神秘的就要數客家文化了。
福建是我國古代古越族文化的發源地,相傳西晉末年,由於中原的征戰不斷,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為了避免戰亂而南徒渡江,來到現江西、福建及廣東北部,為有別於當地原有居民,被稱之為“客家”,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演繹出一部屬於他們自已的獨特文化。
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閩西,以長汀為中心的地區。“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聽不懂的客家方言、看不夠的客家土樓及數不清的客家祠堂吧。

初識客家土樓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台、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客家土樓的種類

殿堂式圍屋
早期的多以生土夯築而成,永定現存的不多。它內設上下廳堂、天井、後室、橫屋、巷道等。無論是“二堂二橫”還是“三堂四橫”的殿堂式圍屋,中軸線分明,整體呈方形,橫屋只有一層或二層。這種酷似中原府第殿堂式的民居,源自黃河流域的傳統建築文化。在河南、陝西等地,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殿堂建築和遺址都十分豐富。殿堂式圍屋與府第式方樓相比,雖同一淵源,但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橫屋明顯高於廳堂、後樓。

五鳳樓

五鳳樓五鳳樓

屋脊飛檐多為5層疊,猶如展翅的鳳凰,故名。其形制與殿堂式圍屋和府第式方樓相似,內設廳堂、橫屋等(有的沒有設中堂,簡化成“兩堂兩橫”),但最大區別在於五鳳樓前低後高,逐級升高,後側主樓最高,頂瓦呈層疊式。如若地基為山地斜坡,則樓內廳堂、橫屋都隨地勢而呈階梯式升高,樓內地面亦呈階梯形。永定縣高陂鎮虎嶺村的裕隆樓和古竹鄉的福裕樓皆屬前者。

府第式方樓

府第式方樓府第式方樓

“三堂二橫”式結構,又稱“三堂屋”,建築平面與五鳳樓相似,但一般規模較大,各種設施較齊全,門坪外還築有圍牆。在中軸線上的3座樓房,前低後高,間隔天井,天井兩邊為廂房。前座樓設前廳,出口為大門,中座樓設中廳,或稱大廳,系全樓公共活動中心,后座為主樓,設正堂。中軸線兩側建前低後高的兩落橫屋,互相對稱,橫屋的房門均朝中軸線,與“三堂”相呼應。“三堂”與橫屋之間分別有一長方形天井,前後以走廊與廳堂連線。前堂大門兩側廊廳分別設一小門作為橫屋的進出口。天面為小青瓦漢代九脊屋頂。主樓高,出檐大,主次分明。永定縣的“永隆昌”,占地11519平方米,乃2座府第式方樓組合而成的龐大的土樓民居建築群,主樓高達五層、六層,共有92個廳、624個房間、144道樓梯、水井7口、曬坪8處,可見其規模之龐大。

方形樓
這類土樓在永定為數最多,結構較簡單,或封閉式,或開放式(所有門朝外,店式,一字形),或正方形,或長方形,或二三層,或四五層,或面闊二三間,或面闊多達十幾間,或單獨呈“口”字形,或“目”字形。通廊式平面。
走馬樓
大多倚山而築,錯落有致。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和回字形,其中凹字形、回字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臥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乾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複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

五角樓

五角樓五角樓

樓體與圍牆均隨地形而建,呈五角形,不規則;木質窗框、窗欄挑出。此外,永定湖坑鎮還有八角樓。這類土樓設計巧妙,形制新穎。

紗帽樓
或在溪邊的石砌牆上挑出木製挑廊、小木屋,以木板圍護,後側連著高大的土樓;或半圓土樓與方形土樓組合,依地勢前低後高。兩者形似古代官員的烏紗帽,故名。

吊腳樓

吊腳樓吊腳樓

多為商業店面,沿街構築,後傍河流;以木質地板挑出的木樓與前向的土樓連成一體,以木板圍護,開窗,懸崖處以木柱支撐。

圓土樓
又稱環形樓,舊時稱圓寨,是永定客家土樓中最出名的一種。有的是一環樓,更多的是2環以上的多環同心圓樓。多環同心圓樓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環相套。據粗略調查,永定縣現存的圓樓就有360多座。其中有年代最久、環數最多的承啟樓;以富麗堂皇著稱的振成樓;直徑最長的永福樓;直徑最短的如升樓;圓中有方的永康樓和衍香樓;單無式的集慶樓等等。

圓土樓圓土樓

土樓的獨特性能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複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轉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潤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呵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物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閒,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軍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還必須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圓形土樓圓形土樓

  在各地實例調查中,筆者從未聽說圓寨坍塌事故的發生,很多傳聞倒是某座土樓地震裂縫後,過些時日又自動彌合。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乾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乾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的確,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於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大弊端,但我們應當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禦性
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槓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裡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羔”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
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 五鳳樓一般選址于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著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 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 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岭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時光流近,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 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臥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乾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複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

土樓的分布

永定客家土樓布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築極為相似 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對山坑(以免沖射);樓址後山較高,則樓建得高一些或離山稍遠一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既依據上述3個方面選擇樓址,又善於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構築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築特色的土樓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樓群。 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係,換言之,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切關係。

從土樓建築本身來看,永定客家土樓的布局絕大多數具備以下3個特點:
(1)中軸線鮮明,殿堂式圍屋、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方形樓等尤為突出。廳堂、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築分布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圓樓亦相同,大門、中心大廳、後廳都置於中軸線上。
(2)以廳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且有主廳。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即使是圓樓,主廳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但類似集慶樓這樣的小單元式、各戶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的土樓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區為數極個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