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亭嶺

神亭嶺,地名位於吳郡的西郊外,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秀美的景色。

神亭嶺位於吳郡的西郊外,這裡景色非常優美。
《神亭嶺》一名《酣戰太史慈》。孫策與太史慈交戰之事與史有據。《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又同書《孫策傳》:“吳人嚴伯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乃至會稽。策曰:‘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屠東冶,乃攻破虎等。”
傳說神亭嶺上原本有一座木亭,孫堅曾經在這裡召集下屬開會,研究怎樣壯大東吳實力,如今悠悠,木亭變草亭,早已是人去亭空……
在世界名著《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一章中,有一段描寫孫策與太史慈的惡鬥,即神亭激戰。千百年來,這場激戰不但被軍事家們稱為中國古代典型軍事戰爭之一,而且在民眾中廣泛流傳。神亭,這個有著神異色彩的地方,孰不知就在我們的身邊,即現在的薛埠鎮神亭村。
一、神亭的歷史沿革
神亭,秦漢時屬曲阿縣(即今丹陽),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延陵縣,屬延陵縣的上元鄉,神亭酣戰,由於發生在三國時期,許多史書上都記載發生地為丹陽(或丹楊),事實上從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析上元鄉、孝德鄉歸金壇後,神亭一直屬於金壇。
書中所描寫的神亭嶺只是一個山丘,顯東西走向的山脈。嶺的東面是現在的神亭村委的白塘村,嶺南是石馬村,嶺西是茅麓茶場九工區和彭城村,嶺的北邊是茅東村。
漢光武廟,原址原在神亭村後的廟望口,也就是書中所述的在嶺上,現已荒廢,但仍可見廢棄的磚瓦。據傳該廟後遷址到嶺西南的彭城廟,彭城廟確實供奉著劉秀(光武帝),該廟在文革期間已毀,現在的只是不久前剛建的。
二、神亭酣戰的史記
《三國演義》是根據民間三國故事整理而成的,因此有不少藝術虛構的成分,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則斷為“七實三虛”。那么,神亭酣戰是否屬實。
我國史學名著《三國志》中對神亭之戰作了這樣的敘述,“……,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將這場戰爭明確為孝獻皇帝丙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戰爭具敘述同《三國志》相同志(《資治通鑑》卷六十一·漢紀五十三·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回)。清光緒十一年《丹陽縣誌》中記載的戰爭時間和激戰經過,明確摘錄《資治通鑑》的內容。
神亭酣戰確實存在,酣戰的時間為公元195年,不是藝術虛構的。
三、神亭酣戰傳播及影響
神亭激戰,至所以千百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主要得益於戰鬥是整個三國里為數不多的經典雙人對戰,很適合民間藝術的講述和演唱,因此,也是為何能編入《三國演義》的重要原因。
三國故事在民眾中廣泛流傳的時候,也正是我國“說話”、“雜劇”等通俗文藝逐漸成熟的時期。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就有“三分書”(三國)的專門科目,到了元代,由於雜劇盛行,據今存元人雜劇劇目記載,就有50種是調戲,其中《神亭嶺》就是其中之一。溯源到京劇創始初期,徽戲《三大班》就是以三國連台本戲為主的,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和玉、李盛斌、楊盛春等都演過《神亭嶺》。《神亭嶺》作為武生戲一直被列為京劇傳統劇目。在科技技術發展的今天,神亭大戰的繁多網路遊戲,又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新的內容吸引了新一代的青年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