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系統理論

社會系統理論中,“社會”一詞源於拉丁語“socius”,意為夥伴。“系統”是指一組有序且相關的要素組成了一個具有功能的整體。社會系統理論把系統放在首位,主要聚焦於系統的發展和轉型,和系統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把人類與生活環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賴的各種元素組成的系統整體;協調或均衡是該系統運行與維持的基本條件,也即是個體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當這個條件得不到滿足,即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或各個元素之間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協調時,系統均衡就會收到破壞,個體的生存與發展就會出現問題。

英文:social system

社會系統理論起源

社會系統理論起源於一般系統理論。一般系統理論包含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規則,例如工程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管理學(Forder,1976)。系統分為兩種,一種叫開放式系統,願意接納外界刺激並被其影響;另一種就是封閉式系統,較為穩定且不願意接納外界刺激。該理論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系統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尤其是開放式系統,同時研究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

代表人物

美國社會學學者帕森思(T. Parsons)、霍曼斯(George C. Homans)、賽茲尼克(Philip Selznick)、卡茲(Daniel Katz)、卡恩(Robert L. Kahn)、倫敦塔夫人群關係研究所(Tavistock Institute of Human Relations in London)。

社會系統理論的基本假設

1、系統的劃分:所有系統都具有邊界。儘管每個系統都有邊界,但他們在不同的點會具有不同的滲透性。系統的滲透性取決於系統的開放程度。

2、系統內部:系統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

3、系統與系統之間:一個系統會間接或直接地受到其他系統的影響。

4、系統和整體的關係:整個系統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

5、系統的目標:所有系統都需要維持動態平衡或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


分類

系統分為封閉式系統和開放式系統。

開放式系統會和環境產生互動,並且受這種互動的影響。開放式系統會不斷地回應和適應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開放式系統有兩個維度:①對外界環境的開放(允許新的信息進入到系統中);②系統內部的開放(允許新信息在系統內部流動)。不同系統的變化依賴於它開放的程度,一些系統的開放程度比其他系統更高。

封閉式系統不會和環境產生互動,並且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同系統的變化依賴於它封閉的程度,一些系統的封閉程度比其他系統更高。(家庭可能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但是它們可以抵抗變化,傾向於維持現狀)

現在的網路資訊時代,每個系統都輕易的被外界信息所干擾,從而系統內部穩定的結構是一直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所以這裡所謂的封閉性,是指系統運作所根據的符碼具有自主性,不容其他系統介入進來篡改。但這種封閉性並不意味著系統是遺世獨立的,相反它與環境中的其他社會系統有密切的關聯,存在一種所謂的結構耦合(structuralcoupling)關係,系統是開放的系統,它開放地承受著其他系統對它的刺激和影響,但這種開放關係並不同於傳統的輸入與輸出模式,後面的這種模式更強化的是系統間的相互依賴。系統本身的特性是“基於封閉性的開放性”,封閉與開放並不是矛盾的。

特性

根據社會系統的理論,人的行為是來個殊(idiographic)與律則(normative)的兩個層面之間的互動作用。

帕森斯

社會系統基本功能

任何一種組織本身即為一個社會系統,而這社會系統之中又包含許多的小社會系統。任何社會系統都俱備四項基本功能:

一、適應(adaptation):當內外環境變動的時候,系統需要具備妥當的準備和相當的彈性,以適應新的變化來減輕緊張、磨擦的不良後果。

二、達成目標(goal-attainment):所有社會系統皆擁有界定其目標的功能,並會動員所有能力、資料來完成目標。

三、模式維持(pattern maintenance or latency):一面補充新成員,另一面又以社會化使成員接受系統的特殊模式。

四、整合(integration):維持系統之中各部分之間的協調、團結,來確保系統並且對抗外來重大變故。

[編輯]次級管理系統(階層)

一、策略次級階層(strategic level):例如企業的董事會、行政機關的首長等,都處在組織的領導地位,而與客觀的社會環境直接發生關係。其功能為模式維護、適應

二、管理(協調)階層(managerial or coordinative level):主要任務是在於協調組織之中各單位的工作活動,讓組織成為一個完整的工作體,同時也負責維持組織和外在社會團體的接觸,所以功能為整合、適應。在分析過程之終需要考慮客觀環境的不定因素,因使管理階層處在半開放的狀態。

三、技術(運作)階層(technical or operating level):任務為達成目標。運用技術、生產工具從事製造工作,位於封閉狀態。由於此階層的工作內容是日常操作的性質亦稱“操作階層”。

組織之中這三個階層間,權力關係相當脆弱,各自擁有獨立的專業權威。

霍曼斯

霍曼斯使用系統研究法來研究社會團體,並且創設一個社會系統的模式。他認為組織應該包涵內在、外在的環境系統,兩者相互依存以互動影響。社會系統有三個因素:

一、活動(activities):人員所執行的工作。

二、互動(interactions):人員所執行工作所產生的相互關係。

三、情緒(sentiment)。

賽茲尼克

賽茲尼克運用功能結構分析和系統研究來探討組織。組織是動態體系經常變遷,需要適應內外的壓力,其為連續演化的過程。組織是個正式系統受到內在社會結構影響,也受制於制度環境的壓力。至於各人互動、正式系統的關係,則是重視正式、非正式組織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結果。賽茲尼克使用這種方法從是政府機關和其他大行組織的實證研究。

卡茲、卡恩

社會心理學家卡茲、卡恩運用系統研究法提出組織的綜合理論(comprehensive theory),他們認為純心理的研究不行涵蓋組織理論。

倫敦塔夫人群關係研究所

以礦業、製造業、紡織業的研究結果,發展一套組織是社會技術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的理論,強調組織是和環境互動的開放系統。

卡斯特、羅森威

用系統的觀點認為組織是開放的社會系統,具備:目標導向(goal-orientation)、社會心理系統(social-psycho system)、技術系統(technical system)和結構性活動的整合(an integration of structured activities)。另外卡斯特、羅森威指出組織可以從五個相關的次集系統購成:

一、結構次級系統(Structural Subsystem):組織之中人員權責分配、從屬關係、平行關係的正式化說明;通常這一結構的次級系統可經由組織系統表加以建立。另外向工作說明、辦事細則、組織規章等法令皆規範結構的次級系統必備條件。組織結構讓組織之中的技術次集系統和心理-社會次級系統(psychosocial Subsystem)間的關係得以正式化。

二、技術次級系統(Technical Subsystem):組織要達成目的須要有效運用各個技術、知識進行其平常工作。技術次級系統對於組織之中其他的次級系統亦會產生影響。

三、心理-社會次級系統:由各人之間、團體之間、個人和團體間的相互行為構成,包含個人之行為和動機、地位和角色的關係、團體動態性和其影響力。人員的情緒、價值觀念、態度、期望等都影響到這一次級系統。因此外在環境的因素和組織內部的結構、技術、工作等因素會對此造成影響,以上的因素造成“組織氣候”(organizational climate);不同的組織也就有不同的此次級系統。

四、目的和價值次級系統(Goals and Values Subsystem):組織為開放系統要考慮對社會的貢獻,故組織不僅要達成其追求的目標,還要符合社會需求,此即“價值”問題,一個現代化的企業組織不能以利潤做為一目標,還得具備社會責任感。

五、管理次級系統(Managerial Subsystem):貫穿整個組織,主要作用是整合、協調、設計、控制。

參考文獻

  • 王浚(2008年).行政學新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