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軟體

社會性軟體

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SS),是構建於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之上的套用軟體,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社會性軟體的定義很多,而且還都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一種聚合產生的效應。人、社會、商業都有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如果沒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損耗掉。

基本信息

特徵

1、在使用過程中反射社會網路,無論是強連結(Strong Links)還是弱連結(Weak Links);
2、Group to form and self-organize;
3、以自我為中心,輕量級,鬆散耦合,Web 連線;
4、多對多(Many2Many);
5、使用者的身份和信任在軟體中體現;
6、軟體本身不斷更新和自我發展;
7、主動參與到群體中。

區別

社會性軟體社會性軟體

社會性軟體的核心的內涵在於:網際網路套用模式開始從傳統的“人機對話”逐漸轉變為“人與人對話”。過去的個人軟體主要是讓機器完成文檔處理或者獲取信息, 比如辦公軟體、ERP軟體和瀏覽器等。而社會軟體完全的功能主要是為了網路中的人與人之間(而不是人與機器)進行對話。人們在使用其他軟體的時候,或感覺 到一種工具。但是,人們在使用社會性軟體的過程中,人們感覺到的或者關注的是社會關係。
第一類:顯式的社會性軟體,就是要簡單地建立社會關聯,尤其是強/弱連結。例如Friendster:Friendster是一家以交朋友為目的的網站。會員之間可通過電子郵件相互查閱照片、資料和興趣等個人信息,如果進一步交往的話,則可以邀請對方約 會。Friendster的秘訣是“通過朋友來找朋友”,換言之,“你可以和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快速成為朋友”。舉例而言,甲和乙是好友, 乙和丙也是好友,那么甲與丙之間通過乙的介紹,也有可能成為好友,而且由於乙的存在,使得甲和丙之間能夠迅速認識並且關係能夠快速契合。正是按照這一原 理,像“滾雪球”一樣,使註冊會員越來越多。在Friendster所勾畫的朋友圈中,每個會員的社交圈都是樹狀結構,並且隨著朋友級數的增加,其結識的 朋友數目也呈幾何級數增長。關鍵是,每個會員所結識的新朋友都不是毫無關係的陌生人,而是存在某種千絲萬縷的關聯。
創辦於2003年3月的Friendster網站又創造了一個網際網路的奇蹟,它在半年內發展會員200萬,到如今已經突破400萬,其會員數目還在呈幾何級數急劇增長。在矽谷,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使用“Friendster”的交友服務。
第二類:協作和通信工具,包括各種支持CoP(Community of Practice)的,例如Groove和Instant Message(MSN、QQ之類的即時通訊軟體)。
第三類:個人出版和聚合,例如BlogWiki
第四類:智慧型社會軟體,如計算機協同工作軟體。
協同的最基本含義是協同工作,就是多人相互配合完成同一目標。“協作軟體”的基本要求是支持為群組協作的目的而進行的通迅、信息交換、進程安排與項目跟蹤 以及人員管理等工作。而在競開協同套用平台上,協同則不僅僅反映人與人間的協作,還包括不同套用系統之間、不同數據資源之間、不同終端設備之間、不同套用 情景之間、人與機器之間、科技與傳統之間的全方位的協同,其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以業務為目標,有效組織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消除信息孤島的思想體系。

有人也把網路遊戲劃分為社會性軟體,因為網路遊戲是多人互動,且模擬社會分工。筆者認為,網路遊戲雖然帶有較多的社會性的特點,但網路遊戲的最主要特點並不是交友(交往),而是遊戲,分工合作也是為了遊戲而存在的,而並不是純粹為了建立社會體制而分工。所以不把網路遊戲看作是社會性軟體。

典型案例

Blog

Blog是個人更新的網頁日誌,最新的概念是:Blog並不只是一個站點、主頁。它還起到了降低了Blogger彼此之間相互熟識、了解和進一步交流的時間、交際門檻。通過Blogger時間性的書寫,有了身份和較為完整、豐滿的個體形象(個人的檔案記錄)。“套用+時間性持續的內容=〉現實身份的網路代理”。Blog是社會性軟體的基本單位!
基於Blog的人際網路
PLink:People Link類似於一個聚合中心,在那裡,人們提交自己的FOAF(朋友的朋友)數據,然後PLink把你的數據嵌入它的人際網路庫中,之後所有人就可以通過PLink以可讀的方式了解到你的資料,也可以知道你認識那些人,並從庫中計算出那些人認識你,通過連結就可以在這樣的人際關係脈絡中漫遊,和Blog 背後的一個個人學習、交流。

Wiki(維客)

Wiki一詞來源於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點快點”(quick)的意思。Wiki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
Wikipedia(維基百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統,它是一個基於Wiki和GNU FDL的百科全書網站系統。該系統於2001年1月投入運行,2001年2月超過1,000條條目,2001年7月超過10,000條條目,目前 (2003年1月)已經接近100,000條條目。截止到2003年10月,40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總文章數超過30萬條,而且非英語版本的總文章數首 次超過英語版本。

Wallop

微軟推出了社會性網路(SNS)服務Wallop,Wallop能夠讓我們和朋友們互動,分享照片、音樂及Blog等。Wallop界面由Flash做成,界面清新,風格獨特(要求瀏覽器安裝外掛程式Flash 7)。目前Wallop同Gmail,Orkut等一樣,需要被邀請才可以註冊。

兩大基礎理論

六度分隔理論

社會性軟體社會性軟體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你與布希之間相隔幾個人?換一個問法,你通過幾個人可以認識布希?如果說是六個人,你可能會不相信。但是這確實是來自一項社會調查的結論:哈佛大學心理學 教授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做過的一次連鎖信試驗(連結到哥倫比亞大學今天用email進行的同樣實驗),實驗的結果就是今天在社會關係研究中常說的“六度分隔”。你也 許不認識布希,但是在最佳化的情況下,你只需要通過六個人就可以結識他。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連結”關係,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 很多人會體會到自己在找工作時候這種弱連結的效果。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並發表在自己的論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網際網路使一切成為現實。
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之上的套用軟體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交往 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連結”,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則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套用很廣泛。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繫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連結,那些強連結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這也符合“二八”法則[3],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連結所占有。

社會影響

1、社會交往模式的新形式。
社會性軟體以現實社會關係為基礎,模擬或重建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網路。

2、知識傳播和變革新方式。
社會性軟體使得知識和信息的採集變得十分的可行和便捷,例如通過IM可以達到及時聯絡交流的目的,通過BLOG可以很快挖掘發現網路領域專家以及專家所關 注研究的內容。通過RSS,利用新聞閱讀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獲取和更新的速度。BLOG、WIKI等記錄方便,整理方便,利於思考。

3、社會性軟體可能成為一種新媒體,形成網路化的人際傳播。
整體的社會性軟體通過不同參與者的信息收集和快速分享傳播,參與者通過SS來告知和被告知,說服和被說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