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社會學習指動物個體或群體通過跟隨其它動物或觀察其它動物的行為或行為結果,獲得相關的環境信息,改變行為表現的過程。社會學習包括觀察學習(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進行學習)和監護(直接指導)。替代性條件作用,指人們通過觀察在他人身上的反應來了解一種行為的後果,又稱為示範作用。觀察學習包括四個相互聯繫的子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生過程和動機過程。
主要內容
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職業技能和文化科學知識;行為規範,包括一般生活規範和社會行為規範(法律、道德、習俗等);社會角色,如學習角色所應有的行為和情感;樹立生活目標。可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進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方式往往不同。研究表明,兒童期以模仿學習為主,榜樣的作用大於社會勸說及強化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模仿學習減少,條件作用學習增多,導致個體對一系列社會知識與技能的迅速掌握;進入青少年期,意義學習與條件作用學習同時並存, 個體通過自我強化將大量社會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思想體系。個體正是通過各具特色的社會學習,實現社會化的。
理論背景
美國心理學家A·班杜拉(A· Bandura)使用的術語,作為一種強調認知、替代以及自我調節等因素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的心理學理論的基礎。社會學習理論雖然承認人通過直接經驗學習,但是還強調人在極少伴隨出現危險和負擔的情況下通過觀察他人所作出的榜樣進行學習。社會學習理論批判了各種僅僅把行為視為外在獎懲的產物的理論,認為這些理論忽略了自我評價所發揮的作用。社會學習理論承認強化產生作用的三種方式:人們根據他們直接體驗的後果調節自己的行動,根據他們所看到的發生在他人身上的後果調節自己的行動,以及根據他們給自己造成的後果調節自己的行動。暫時的經驗被編成用於記憶表現的意象符號,言語符號及其他符號,從而具有持久的效果,因為這些對於行為模式及可能產生的後果的內在表現將作為在以後的場合的行動指南。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反影響:行為受環境偶然性的影響,而環境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們自己造成的。
主要影響
個體為滿足社會性需要而逐步了解與掌握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過程。社會學習貫穿於個體社會化的全過程。在社會化的不同階段, 個體的社會學習常側重於某種主要的學習形式。研究表明, 兒童期的社會學習以模仿學習為主, 尤其是榜樣的作用對其影響最甚。它明顯地大於社會讚許等強化作用。青年期以掌握社會知識與技能為重要的社會學習形式, 並使個體把社會知識融於自己的認知結構, 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思想體系。實際上,社會上的每一個體都是通過各具特點的一系列社會學習,實現著各自的社會化和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