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社學是地方官奉朝廷詔令在鄉村設立的“教童蒙始學”的學校。始設於元代。![社學](/img/b/b92/nBnauM3X5EzN5kDO0YDOxITN1ETM3IzNxEDMwADMwAjMxAzL4EzL5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簡介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國小。創立於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農閒時令子弟入學,讀《孝經》、《國小》、《大學》、《論語》、《孟子》,並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明承元制,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教育內容更包括御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縣置社學,每鄉置社學一所,社師擇“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凡近鄉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學文者,皆可入學肄(yi)業,入學者得免差役。社學是當時農村啟蒙教育的一種形式,明清兩代,社學成為鄉村公眾辦學的形式,帶有義學性質,多設於當地文廟。社學一直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地方文教機構,但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廣東人民亦曾利用它作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組織。多層次辦學、多形式興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諸多層次、諸種形式的辦學中,不能不提到社學。社學是官立的用於啟蒙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始創於元代,至清末而終結。
古代社學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頒令:凡各縣所屬村莊以五十家為一社,設社長一人,“教勸農桑為務”,並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農閒時令子弟入學。江西於此時開始創辦社學。元朝滅亡,社學也一時停辦。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下令各地立社學,延請師儒以教民間子弟。正統元年(1476年)朝廷令提學官及府縣官對社學進行扶持和監督,社學中品學兼優者,可免試補為秀才。弘治十七年(1504)再次明令各府州縣建立社學,並規定民間幼童年齡在15歲以下者,應送社學讀書。
江西的社學在明代有較大發展,並在全國具有獨特地位。
![2](/img/e/25e/nBnauM3XwUDMyQTM0kDMx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5A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明正德(1506-1521)年間,李夢陽為江西提學副使,改革過去社學的弊端,大力發展社學。他首先在南昌、新建二縣辦起16所社學,典型示範,先遠後近,逐步推廣到全省。他要求管理學校的官吏,按照規定精選社學教師,免除他們的徭役,尊重和敬禮他們,不準他們擅自向學生徵收課金、雞米、酒食,以免使人民感到入學是種苦役而設法逃避。對社學教師好的提升,不好的開除,有獎有罰,有利於辦好社學。為了使人們重視社學,還規定今後不是社學出來的學生,不能進縣州府學。在李夢陽的推動督導下,江西社學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
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王陽明在平定江西南部暴動後,認為“民風不善,由於教化不明”。於是頒令,要求南贛所屬各縣“父老子弟,互相戒勉,興立社學,延師教子,歌詩習禮。”並頒行《社學教條》,使江西社學又得到一次大的發展。
《社學教條》
系正德十三年王陽明督令地方官民興辦社學、選送劉伯頌等為社學教師時所頒發的社學教育規條,不僅要求各學校遵照執行,而且要求各道台、知府等時常視察考核各縣社學,分別予以獎懲,務使教條都能切實施行。
《社學教條》由兩部分組成。其一為《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主要從教育理論的角度強調了兒童教育應當注意的一些問題;其二為《教約》,是對社學具體教學方式的一些規定。概括起來,主要內容有:
1、將封建道德教育擺在首位,以培養少年兒童懂得並遵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社學教育目標。
2、批判了當時傳統的課程、教育原則和方法。指出當時的施教者對學生只知嚴加管束而不是曉之以理,只要求學生死讀書而不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違背教育規律的;特別是體罰學生,“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使得學生“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仇寇而不欲見”。
3、提出了新的教育原則。指出對兒童的教育要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徵,使兒童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和鼓勵,在愉快而不是壓抑的環境和心情下學習,少年兒童才能獲得學習動力並不斷進步。
4、提出社學日課表。社學“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
5、主張授書課的教學上貴精不貴多。“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學生精神有餘,“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社學教條》是目前發現的明代最早的比較系統的社學教育規條,當時就對全國的社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主張就是今天也有借鑑意義。
清初沿襲元、明兩朝舊制,又令各省道的府、州、縣置社學,每鄉一所,擇“文義通曉、行誼謹厚”者為社師。至雍正十年(1732),江西全省共有社學278所。至清末,社學逐漸消亡,代之以新式學堂。
白雲區發現4座抗英社學遺址
說起100多年前的三元里農民抗英故事,有專家學者認為,![3](/img/b/085/nBnauM3X1UTOwIjM0kDMx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5A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