礱匠

礱匠

礱,農具名,用於破谷取米。礱匠指專門作礱並替人礱穀也就是碾米、谷的師傅。

簡介

舊社會裡,根本談不上電力碾米或水泵碾米。鄉民們要將金黃的稻穀變成雪白的大米,那就只好使用“礱”了。而專門替人礱穀也就是碾米、谷的師傅,便是礱匠。

製作過程

礱,狀如石磨,由上臼、下臼,播臂和支座等組成。

別小瞧一座礱,製作起來還挺複雜,挺有講究的呢。上等的土、木、竹是其構築的基本材料。礱匠造礱,先將篾片篾絲做成礱甑圈,分上下兩臼,然後在甑圈內沖土夯實(即經千搓萬揉的生泥)上臼礱夯成漏斗狀以容稻穀並自動“流”入礱內,上臼礱的中間有個由土梓樹削成的礱手,對稱伸出,兩端各挖個眼,便於礱鉤勾住。礱甑圈多為一尺二寸左右直徑的圓柱狀,上下臼相合扇面處各鑲入篾片,俗稱礱釘。礱釘長寬度多為三寸、二寸。做礱釘也很講究,竹子要老(最好選用生長在向陽山坡的老黃皮竹),削成篾片後要用開水久煮,慢火烤炒,秋陽曝曬。經過這三道關的礱釘則堅硬如鐵,油光鋥亮,入土百年不腐不爛。釘礱釘是最能體現礱匠造礱技藝水平高低的。礱釘必須按陰陽八卦打在扇面,稍出點頭,上下甑圈用一個軸心連起,當甑圈蓋使用的便留一個窟窿下谷。為什麼礱釘要釘成八卦形呢?原來要使大批微小的粒狀穀子的穀殼脫粒,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聰明的礱匠才設計出讓兩扇八卦形合一處,讓谷在凹槽間一圈圈經受摩擦分離出穀殼來。製做礱鉤前,主人上山砍柴,扛竹木時先要留意有無彎成半圓的松、杉樹根,以作礱鉤。礱鉤彎度要適中,過彎、太直都不行。為使礱鉤耐用,木嘴上還要釘一個鐵的礱鉤嘴,鐵嘴勾住礱手,礱鉤另一頭配上一米左右的橫木,就組成“丁”字形的礱鉤(即搖臂)。推礱人抓住橫木把手,左右腳一前一後分開,雙手推動時,上臼礱即沿軸心礱旋轉,稻穀經竹齒(即礱釘)摩擦,便脫去穀殼沿咬合口圓周撒出,紛紛落入安於下臼礱腰部的環形槽內。

礱的用途

礱穀是鄉民們一種日常活計,既辛苦勞累,又意趣橫生。人力推礱一般須兩人,因為這是個慢性子活兒,急不得。

礱穀機、電力碾米機代替了古老的人力礱穀碓米。礱,已難找它的蹤跡,推礱,早已成為歷史,但它記載著鄉民們生活的艱辛,它為稻穀飲食文明立下的汗馬功勞不能抹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