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作者:桂和榮
出版日期:2007
頁數:203
分類: 自然科學 >水文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水文地球化學在煤礦防治水中的套用及發展趨勢,在皖北礦區的實際套用取得較好成果。本書可供從事礦業工程及煤礦安全等相關人員參考。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煤礦水害事故概要
1.1.1 煤礦水害事故類型
1.1.2 皖北礦區水害事故簡況
1.2 煤礦水害事故的識別技術
1.2.1 國外的研究
1.2.2 國內的研究
1.3 煤礦突水預兆案例及本書的研究思想
1.3.1 河南焦作礦區煤礦突水預兆案例
1.3.2 山東肥城礦區煤礦突水預兆案例
1.3.3 皖北礦區煤礦突水預兆案例
1.4 本書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內容
第二章 水文地球化學在煤礦防治水中的套用及發展
2.1 引言
2.2 煤礦水文地球化學的套用
2.3.1 常規水化學
2.3 煤礦水文地球化學的研究現狀
2.3.2 微量元素水文地球化學
2.3.3 環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學
2.4 煤礦水文地球化學的發展趨勢
2.4.1 拓展煤礦常規水化學的研究空間
2.4.2 發揮微量元素識別水源的優越性
2.4.3 增強環境同位素解決複雜水文問題的可操作性
3.1.1 區域自然地理
3.1.2 礦區內井田分布
3.1 礦區水文地質背景條件及特徵
第三章 採樣與測試
3.1.3 區域地質背景
3.1.4 區域含水層
3.1.5 區域隔水層
3.1.6 區域地下水水循環
3.2 採樣
3.2.1 採樣層位及其水文地質特徵
3.2.2 採樣點位置
3.2.4 水樣的採集與保存
3.2.3 深孔取水器
3.3 測試
3.3.1 常規水化學測試
3.3.2 微量元素測試
3.3.3 環境同位素測試
第四章 地下水常規水化學特徵及演化
4.1 主要突水含水層水化學一般特徵
4.1.1 四含水
4.1.2 煤系水
4.1.3 太灰水
4.1.4 奧灰水
4.2 礦區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作用
4.2.1 岩石化學組分對四含水化學成分的影響
4.2.2 岩石化學組分對岩溶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影響
4.3 礦區地下水中特徵離子的確定
4.3.1 常規水化學分析數據
4.3.2 各含水層的特徵離子
4.4.2 水循環特徵
4.4.1 水質運移梯度場理論基礎
4.4 水質濃度梯度場分析
4.5 岩溶水Ca2+水化學平衡分析
4.5.1 岩溶水常規離子與TDS的關係
4.5.2 岩溶水系統Ca2+與HCO?、pH值關係
4.5.3 岩溶水系統Ca2+水化學平衡模型的建立
4.5.4 岩溶水系統Ca2+水化學平衡特徵
第五章 突水水源常規水化學識別模式
5.1 引言
5.3 利用Piper三線圖識別水源
5.2 利用SO?-與Cl-的關係識別水源
5.4 突水水源的模糊識別
5.4.1 模糊識別基本原理
5.4.2 數學模型的建立
5.4.3 模糊識別法在任樓煤礦的套用
5.5 水源識別的QLT法
5.5.1 數學描述
5.5.2 判別實例簡介
5.6.1 系統聚類逐步判別分析模型的建立
5.6 系統聚類逐步判別分析識別模式
5.6.2 含水層系統聚類分析
5.6.3 含水層逐步判別分析
5.6.4 逐步判別法在任樓礦的套用
5.7 灰色理論在水源識別中的套用
5.7.1 灰色理論預測水位的變化
5.7.2 灰色關聯度法識別突水水源
5.7.3 套用實例
6.1.1 化學元素的地球化學分類
6.1 引言
第六章 地下水微量元素水文地球化學特徵及演化
6.1.2 微量元素在沉積岩中的分布特徵
6.1.3 微量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形成
6.1.4 微量元素在地下水中的遷移
6.2 微量元素測試結果
6.3 微量元素水文地球化學特徵及演化
6.3.1 微量元素與常規離子的相關性
6.3.2 微量元素與pH值的關係
6.3.3 地下水中微量元素與地殼岩石中微量元素平均豐度的關係
第七章 突水水源微量元素識別模式
7.1 地下水的微量元素成因模式
7.1.1 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基本原理
7.1.2 地下水中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過程
7.2 特徵微量元素水源識別模式
7.2.1 特徵微量元素的選擇
7.2.2 特徵微量元素與含水層的關係
7.3.1 Bayes多類線性判別模型的建立及其基本原理
7.3 微量元素Bayes多類線性判別分析
7.3.2 特徵微量元素與常規離子Bayes多類線性判別分析比較
7.3.3 由常規離子修正的特徵微量元素Bayes多類線性判別分析
第八章 地下水環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學特徵及演化
8.1 含水層氫氧穩定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學特徵及演化
8.1.1 幾個基本概念
8.1.2 礦區地下水氫氧穩定同位素測試結果
8.1.3 大氣降水氫氧穩定同位素分布特徵
8.1.4 突水含水層氫氧穩定同位素特徵
8.1.5 水力聯繫的氫氧穩定同位素分析
8.2.1 放射性同位素氚
8.2 突水含水層放射性同位素氚水文地球化學特徵
8.2.2 地下水放射性同位素氚測定的實驗分析方法
8.2.3 礦區主要突水含水層水循環氚含量分析
第九章 突水水源的環境同位素識別模式
9.1 環境同位素地下水混合模式
9.2 環境同位素地下水成因模式
9.2.1 大氣降水高度效應與溫度效應模型
9.3.1 氫氧穩定同位素δ值與常規水化學指標的關係
9.2.2 礦區地下水補給區平均標高與溫度計算
9.3 礦區地下水的環境同位素識別模式
9.3.2 氚含量與常規水化學指標的關係
9.3.3 環境同位素及常規水化學指標綜合識別模式
第十章 研究成果的工程套用
10.1 利用碳酸平衡分析法識別斷層帶導水性
10.1.1 阜鳳推覆體岩性及斷層帶物性條件
10.1.2 斷層帶水文地球化學作用與導水性
10.2.2 首采工作面的開採條件及突水情況
10.2 在皖北煤電集團公司祁東煤礦的套用
10.2.1 概況
10.2.3 突水水源識別
10.2.4 防治四含水的技術途徑
10.3 在淮北礦業集團公司桃園煤礦的套用
10.3.1 概況
10.3.2 對四含水的認識
10.3.3 防治水措施
10.4.2 7218工作面湧水情況
10.4.1 概況
10.4 在皖北煤電集團公司任樓煤礦的套用
10.4.3 7218工作面湧水水源判別與防治
10.5 在淮北礦業集團公司蘆嶺煤礦的套用
10.5.1 概況
10.5.2 對四含富水性的認識
10.5.3 四含水的防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