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西台地

磨西台地

磨西古稱磨西面,原系氐人後裔磨些人聚居地,始於漢代的磨崗嶺古道使磨西成為川藏通道上的繁華重鎮。磨西台地坐落於貢嘎山東坡,磨西河畔的一個台地,因磨西河、磨西鎮而得名。磨西台地位於四川省甘孜州,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和貢嘎山國家地質公園之內。該台地長約 10 公里 ,寬僅 0.2 ~ 1 .2 公里 , 是我國重要的地質遺蹟資源,居住有磨西鎮和新興鄉兩個鄉鎮的 6000 多名民眾。 2005 年 8 月 11 日 發生的土石流,導致台地面積減少約 5 %左右,並沖毀電站、土地、公路、橋樑和房屋等多處,造成上億元的經濟財產損失。

形成之迷

台地在河谷中陡然聳立,蜿蜒達8000米,平均高度130米,總面積大約11平方千米。這裡是從東坡攀登貢嘎山的必經之地,而台地的成因至今是未解之謎,科學家們為此爭論不休。主要意見有二:一是認為它由冰川的終磧和冰水沉積而成,證據是在此可以見到冰川漂礫;二是認為它是由土石流一次或多次暴發堆積形成。

台地上的磨西鎮,是山區少有的繁華之地,但有人預言,這個台地僅僅存在於冰川或土石流的間歇期中,下一次冰川或土石流暴發就可能使它無影無蹤,好在這個間歇期會很長。

成因

青藏高原東部的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m)東麓磨西河流域發育了三次更新世冰期,分別為雅家埂、南門關、貢嘎冰期,其中燕子溝的倒數第二次冰期(南門關冰期)的冰川一直伸到磨西鎮下街磨西飯店北,古冰川阻塞主谷,在新興與南門關溝之間的堡子壩區形成冰川阻塞湖,在磨西鎮上街東,該期古冰川覆蓋在謝家河壩東面山坡上,融水切形成峽谷,冰退過程中又在峽谷西基岩丘社形成該期古冰川覆蓋在謝家河壩東面山坡上,融水深切形成峽谷,冰退過程中又在峽谷西基岩丘陵旁形成冰水湖,南門關冰期後的間冰期時,小湖變乾發育了紅色古土壤層,該期的紅色古土壤層在磨用鎮下街南的古冰川與冰川土石流沉積層頂面也有保存。證明磨西台地的主體為倒數第二次冰期的冰川堆積物,其中也包括有冰水砂礫層透鏡體和冰湖相等沉積,磨西台地出露地表的巨大礫石,直徑在10-20m之間,多數為冰川表面的消融磧,也可能有冰川泥充夾帶的大岩塊,磨西台地兩側斷續分布有4級冰水階地以及磨西飯店以下的磨西台地尾部均為末次期後期至全新世的冰水沉積,其中也含有土石流堆積物。

現場考察

應甘孜州州政府的邀請,8月21日至22日,成都地調中心王劍副主任率中心水環室主任鄭萬模等一行5 人對四川磨西台地特大型土石流進行了現場考察,甘孜州州政府降初副州長州政府譚副秘書長、州國土資源局領導及海螺溝分局局長等一同參加了考察。 考察後,成都地調中心初步計畫利用三年時間,通過採用遙感、地面調查、勘察、測繪、山地工程和實驗等手段,首先查明該區土石流災害發育特徵、形成條件、形成機理和危害發育特徵、形成條件、形成機理和危害方式,對治理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推薦最佳方案。並選擇部分關鍵地段進行特大型土石流工程治理示範,為該區土石流的綜合治理提供依據。

綜合治理

本次考察,為在該地區開展必要的工作、儘快制定出可行的治理方案打下了基礎。考察組建議海螺溝土石流治理要力求做到四個結合,即和土地利用相結合、和台地保護相結合、和景區發展規劃相結合、和城鎮發展規劃相結合。考察後,成都地調中心初步計畫利用三年時間,通過採用遙感、地面調查、勘察、測繪、山地工程和實驗等手段,首先查明該區土石流災害發育特徵、形成條件、形成機理和危害方式,對治理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推薦最佳方案,為治理勘查及初步設計提供基礎資料。 然後結合有關土石流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編制治理施工圖初步設計,並選擇部分關鍵地段進行特大型土石流工程治理示範,為該區土石流的綜合治理提供依據。同時,對已毀土地和可能遭受損毀的土地進行調查並提出綜合整治措施。

成都地調中心發揮自身專長進行實地考察,為海螺溝特大型土石流綜合治理和磨西台地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充分體現了中心領導對山區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評價。此次考察為該區將來土石流綜合治理、土地利用、台地保護和景區發展等相關工作的陸續開展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