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海螺溝周秦時期是羌族白狼樓薄居住的地方,漢武帝時隸屬管都縣。
1706年瀘定橋建成前,茶馬古道主要經磨西鎮翻雅家埂到達康定,從而也促成了磨西古鎮在當時的繁榮。
20世紀80年代,海螺溝的旅遊發展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1986年2月4日,中共瀘定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成立“瀘定縣海螺溝旅遊開發領導小組”。同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貢嘎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1987年10月15日,海螺溝冰川森林溫泉公園開營。
1988年1月29日,瀘定縣人民政府決定成立瀘定縣旅遊事業管理局,海螺溝旅遊開發工作隸屬其管理。
1993年,林業部批准建立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
1994年5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建立四川省甘孜州瀘定海螺溝旅遊度假區,被列為省級度假區,海螺溝旅遊開發管理由管委會負責,實行州、縣共管。
1998年,國務院批准建立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國土資源部批准海螺溝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同年,國家旅遊局批准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為AAAA級旅遊區。
2003年5月,成立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同年9月,磨西鎮、新興鄉劃歸海螺溝景區旅遊管理局管理。
2009年,在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世界和諧基金會和國際旅遊行銷協會等機構聯合組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上,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國際王牌旅遊景區”。
2015年,甘孜州啟動了海螺溝創“5A”活動,用創“A”標準引領全域旅遊提檔升級。
2017年2月16日,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貢嘎山主峰的東坡(貢嘎山座落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大雪山脈的中南段,位於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在行政區劃上處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瀘定、康定、九龍和雅安地區的石棉4縣交接區。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9°20′~30°20′和東經101°30′~102°15′之間,面積35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內地貌類型複雜:有海拔4900米雪線以上的寒凍風化裸岩雪崩陡坡極高山山地、寒凍風化侵蝕剝蝕高山山地、侵蝕亞高山—中山山地、現代冰川、古冰磧台地、沖洪積階地。現代地貌作用的垂直分帶明顯: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內高差達6470米,海拔3800米以下為流水作用氣候地貌帶,3800~4900米以冰緣作用為主的氣候地貌帶,4900米以上為冰雪作用氣候地貌帶。冰磧谷地比較開闊: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內各條溝雖然經歷多期古冰川的侵蝕,由於溝床與兩岸的高差大,中下游再整體上仍是“V” 谷形態,谷地一般很窄,但上游的冰磧谷地比較開闊,包括谷底現代冰川消融退縮空出的冰水河壩和兩岸的古冰磧台地,谷地寬0.6—2千米。新構造地貌發育:包括下遊河谷的斷錯拐折、中上游高數百米的斷岩等活動斷裂地貌以及與青藏高原隆起相聯繫的主峰的巨大高度、強烈的地形反差、粒雪盆高懸與雪線之上等。現代坡地地貌過程活躍:有冰川的運動和消融、雪崩、岩石崩塌、滑坡、土石流等。
土壤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內土壤有紅壤、山地黃棕土、山地棕壤、亞高山漂灰土、褐土、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等9個類型。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屬高山峽谷地貌區,土壤形成和保持的立地條件較差,因而土層淺薄,質地粗疏,垂直分帶明顯,類型眾多。1300米以下的大渡河谷地、灣東河沿岸的階地和沖洪積扇為紅壤,1300—2300米的坡地為山地黃棕壤,2300—2800米坡地為山地棕壤,淋溶褐土和山地暗棕壤之間的過渡性土地壤,彼此多呈鋸齒交錯或鑲嵌分布,2800—3400米發育山地暗棕壤,3400—3700米發育亞高山漂灰土,在3300米以下的坡腳和溝谷底發育褐土,森林線以上的灌叢草甸帶發育亞高山草甸土,在亞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之間發育高山草甸土,在高山草甸帶之上,雪線之下發育高山寒漠土。
氣候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處於中國東部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向西部青藏高原高寒氣候區的過度帶,屬亞熱帶山地濕潤型季風氣候,主要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潮濕多雨,冬暖夏濕,雲霧多,日照少。在海拔3000米處:年平均氣溫3.9℃,最暖月平均氣溫12.7℃,最冷月平均-4.5℃,年較差17.2℃,年最高氣溫23.3℃,年最低氣溫-14.5℃,年日照880.9h,日照百分率20%,年降水量1934.7米米,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年降水日數260天,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320米米,占年均降水的18.6%。
受地勢與海拔高度的影響,氣溫和降水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明顯變化,表現出顯著的垂直地帶特徵:海拔2300米以下屬亞熱帶氣候,2300—2900米屬暖溫帶氣候,2900—3800米屬寒溫帶氣候,3800—4200米屬亞寒帶氣候,4200—4900米屬寒帶氣候,4900米以上屬極地氣候,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氣溫直減率0.67℃/100米,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大,年降水增高率為67.5米米/100米,並存在兩大降水帶,海拔2900—3400米和4700—5000米,降雨量分別在2000米米和3000米米,4000米以上全年多為固體降水。
水文
•冰川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冰川屬典型的海洋性低海拔冰川,冰川長14.7千米,面積1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2850米,落差達3900米。冰川上的大冰瀑布高1080米,寬1100米,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高最大冰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的十五倍。海螺溝冰川舌現長6千米,寬0.4-0.7千米,推算最厚100-130米,冰川大約形成於1600年以前。冰川層紋單條裂縫長達100 米,深5-10米,寬0.5-2米的冰川斷裂帶,蔚為壯觀。
•溫泉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內溫泉以溫度高、流量大、分布密集為主要特徵。闊葉混交林帶內的熱水溝溫泉,沿熱水溝斷裂通過處的晚貢嘎期冰磧層初露(海拔2580米),經初步測試,溢出水溫77°C(5月)—90°C(10月),流量103 L/s(10月),PH值6.7,礦化度0.9 g/L,偏矽酸138.0米g/L,氟2.6米g/L,水質無色透明,無異味和有害成分,屬優質醫療熱礦泉,窯坪溫泉(海拔1900米)溢出水溫52℃—60℃,流量2.4—4L/s,也屬醫療礦泉水。
•湖泊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內高山湖泊眾多,如草海子等,湖畔森林茂密 ,草地如茵,景色綺麗。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海拔3000米以上的古冰斗,古U形谷等內常有冰川湖。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的植物群落豐富,珍稀植物薈萃。 擁有紅豆杉、康定木蘭、野桂花、睫毛蕨、金釵石斛、大百合、岩白菜、水母雪蓮花等眾多珍稀植物資源,包括種珙桐(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水青樹、連香樹、星葉草、獨葉草、杜仲、櫨菊木、香果樹(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長苞冷杉、麥吊杉、領春木、厚朴、西康木蘭、扇蕨、大葉柳、延齡草、天麻、桃兒七、雪上一枝蒿、白辛樹、大王杜鵑(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等植物)。
動物資源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的動物資源以森林動物和高山動物為主,特有稀有動物較多,資源動物個體數量豐富。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場所,據不完全統計,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內有野生哺乳動物31科69種,鳥類43科167種,爬行類5科10種,兩棲類3科4種。其中包含牛羚、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綠尾虹雉、黑頸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1種,短尾猴、獼猴、白臀鹿、斑羚、岩羊、血雉、紅腹角雉、白腹錦雞、水獺等多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另外,溝內還有海螺斑蝶、三尾褐鳳蝶等珍貴蝴蝶品種。
水能資源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水系屬於大渡河水系,海螺溝支流納入磨西河。流經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區域的磨西河支流為冰川型河源。磨西河流經大烏科、從金光、繁榮兩地之間穿過匯入大渡河。磨西河全長43千米,有支流26條,流域面積923千立方米,首尾落差3000米,比降51.3‰,年均流量23.26立方米/秒,枯水量9 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19萬千瓦。
景區景點
綜述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由海螺溝、 燕子溝、磨子溝、南門關溝、雅家埂和磨西台地6個景區組成,是“蜀山之王”貢嘎山的問鼎畫卷和令人神往的“香巴拉門戶”,是川、滇、藏三省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的東大門及旅遊目的地,是康定情歌故鄉的龍頭景區,景區擁有山嶽冰川、大冰瀑布、生態植被景觀、紅石公園、雪域溫泉等景觀,最獨特的康巴風情。
主要景區
海螺溝景區
海螺溝景區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磨西鎮,貢嘎山東坡,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極高山地。海螺溝位於貢嘎雪峰腳下,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於世。晶瑩的現代冰川從高峻的山谷鋪瀉而下;巨大的冰洞、險峻的冰橋,使人如入神話中的水晶宮。大冰瀑布高1000多米,寬約1100米;溝內蘊藏有大流量沸熱溫冷礦泉。
燕子溝景區
燕子溝景區是海螺溝的姊妹溝,位於海螺溝西北10餘千米的地方,周圍有15座5000米以上的高峰,從海拔2100米逐次向上延伸至7556米的貢嘎山主峰。 燕子溝景區保持著完好的森林,濕地、腐殖層、灌木、參天大樹,共同構成了完備的濕地森林生態系統。燕子溝有紅石溝和奇溝內的石頭,大面積的彩葉林帶。燕子溝也是一條著名的國際登山旅遊路線,攀登貢嘎山的運動員大多在這裡設立大本營。
磨子溝景區
磨子溝景區三面環山,一面是懸崖,只有一條小路能從外面走進磨子溝。磨子溝裡面是層疊的階梯瀑布,在瀑布下有1個裸體浴場。
南門關溝景區
南門關溝景區是貢嘎山景區內一條山谷,在距離海螺溝僅10千米左右的新興鄉堡子村境內。景區分布著許多的冰川、雪山,其底端有蜿蜒曲折的“紅石壩”。南門關溝是已發現的貢嘎群溝里唯一未經人類砍伐、尚保存著原始風貌的一條山谷,一處深藏於貢嘎群峰間的世外桃源。
雅家埂景區
雅家埂景區是康定、瀘定兩縣的界山。景區素有“中國高山植物園”、“中國紅石公園”之稱,景區有珍稀動植物、紅石河谷、高山湖泊、雪峰、花海,茶馬古道遺址、威爾遜小道、千年懸棺,小熊貓、“西康木蘭”等。
磨西台地
磨西古稱磨西面,原系氐人後裔磨些人聚居地,始於漢代的磨崗嶺古道使磨西成為川藏通道上的繁華重鎮。磨西台地坐落於貢嘎山東坡,磨西河畔的一個台地,因磨西河、磨西鎮而得名。磨西台地位於四川省甘孜州,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和貢嘎山國家地質公園之內。
文化傳說
飲食文化
便飯
海螺溝山區多為玉米為主食,洋芋次之;平壩輔以大米麥面調劑,豆類雜糧作菜蔬。20世紀50年代初期,還有吃山藥、棉枸苕、棕花、油枯餅、漆子面充飢度日。20世紀50年代後,絕大部分山鄉以玉米面為主食,後來以大米為主,肉食以豬肉為主,次為牛、羊、雞、鴨、魚。20世紀80年代以來,肉食品類增多,蔬菜種類大增,而且更為講究,一些人家說制泡菜、醃菜。季節小吃:端陽粽子、鹽蛋、大蒜,中秋月餅,十月初一糍巴,春節湯元、醪糟。
筵席
紅白喜事擺“九大碗”,有錢人家先喝酒吃炒菜,酒後,進飯時上大碗菜,以後發展為十碗,擺成4、3、2、1金字塔形。農村九大碗為豬肉墩子兩碗、丸子、蒸菜為主菜,酥肉、粉條、海帶、木耳等為佐菜。廟會、香客、寺院用素席,以植物油為原料,油炸豆腐、瓜薯為主。
醃臘肉
境內有醃製臘肉的傳統習慣。每年冬至以後宰年豬,通常割成3~4斤重一塊,穿以棕葉掛繩覆於大鍋內或缸內,層層施粉鹽蓋上,醃至3~5天取出掛於室內或土樓內,表面抹鹽後用核桃殼、柏枝葉點火,置肉於上,以煙燻之,晾於通風之處,風吹乾後收藏。
糕點
民間過年,農家自熬玉麥飴糖,用天粟米炒泡以糖粘合成餅,叫天粟餅,然後擠壓成條,再切成片。玉米飴糖經過加工成條撒以炒麵存放,叫麻糖。用花生仁、核桃仁、芝麻、炒天粟炒後磨麵製成條,再切成中指頭大小顆粒,曬乾後,在鍋內用灶灰或砂拌炒這,將灰砂去盡,放糖粘合再放天粟花花“穿衣”拌勻即成,叫花果子。富戶之家則用清油麥面、糯米、芝麻、蛋、紅白糖等原料製作高級糕點,非一般人家所能享用。
飲
舊時一般人上街趕場坐茶館,泡蓋碗茶聊天,平時在家講究吃“老蔭茶”(粗茶),一壺水放入粗茶熬開後即可一天飲用,貧困山鄉自撿山楂葉子儲存備熬水喝。彝族舊喜飲罐罐酒,數人圍坐,罐中置麥桿吸食,叫“咂桿子酒”,現改為喝碗碗酒,肉食亦烹調,與舊大不一樣。
茶馬古道
磨西鎮在周秦時期是羌族白狼樓薄居住的地方,漢武帝時隸屬管都縣。位於海螺溝溝口的磨西鎮是多元文化交融和各族民眾和睦相處的地方,自古就是川藏茶馬古道的重鎮。1706年瀘定橋建成前,茶馬古道主要經磨西鎮翻雅家埂到達康定,從而也促成了磨西古鎮在當時的繁榮。
宗教文化
1925年,法國傳教士進入海螺溝地區傳教,興辦教會、醫院和拉丁語學校,並建有天主教堂一座。
紅色文化
1935年5月29日,毛澤東同志率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磨西,就在磨西天主教堂召開了著名的“磨西會議”,具體部署了攻打瀘定橋戰役,譜寫了一頁輝煌的歷史篇章。
歷史傳說
公元1705年仲夏一天,唐東傑布法王來到瀘定橋建橋工地,見工匠們正為架鐵索渡河一籌莫展,他指點工匠們用竹索穿短節竹筒,筒上用竹繩繫上鐵索慢溜吊渡。工匠們照他的辦法將長40餘丈、重2000多斤鐵索懸空溜吊,唐東傑布法王見工匠們拉不動索鍵時便取出隨身寶物海螺吹三聲,神奇海螺聲鬼使神差般讓筒溜索走,安全地渡完13根鐵索鍵。 瀘定橋建成後,唐東傑布法王取道海螺溝翻雪山支西坡修寺建塔。在海螺溝夜宿於高山密林中一冰川巨石岩穴下,早晚在石穴前口念佛經,面向貢嘎神山跪拜,一吹海螺便引來林中禽鳥動物圍著石穴聽他念經。唐東傑布法王離去後,鳥禽動物仍按法王吹海螺時間聚集在岩石穴四周,在石穴頂部長出棵棵樹木,花草一派芸芸眾生景象。唐東傑布法王有天給他弟子託夢,說他在海螺溝住過岩穴巨石,已被貢嘎山神策封為"海螺靈石"。以他隨身寶物海螺封他跋涉過的那條深谷為"海螺溝"。海螺溝、海螺靈石的名字由此而得名。
旅遊信息
門票
海螺溝門票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門票價格為:75元/人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觀光車價格為:80元/人(往返)
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索道價格為:150元/人(往返)
交通
成都——雅安——石棉——磨西鎮
從磨西鎮就可直接進入四川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內有四個營地,都有專門觀光車聯繫,每個營地之間很遠。一、二號營地可住宿、可泡溫泉。觀光車從一號營地出發,經過二號營地、三號營,最後到達四號營地。當觀光車到四號索道口後,可以選擇坐索道、也可以選擇步行上四號營地的觀景台。
各營間地距離
磨西鎮(海拔1600米)-15千米-一營地(1940米)-8千米-二營地(2660米)-7.5千米-三營地(2980米)-4千米-索道站-四營地(3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