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第三紀至中生代形成的紅色岩層(通常指“紅層”)在全球範圍內分布。紅層中的許多金屬、非金屬礦產,如銅、錳、油氣、石鹽等廣泛分布。由於紅層中古生物化石稀少,傳統的生物地層劃分難度很大。長期以來,紅層的地層劃分問題一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根據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內召開的一次華南紅層工作會議資料了解到,國外學者曾在)60 年代至80年代期間,先後提出了野外分類法(J·克拉克,1962)")、成因分類法(P·D·克里寧,1949)、岩性、岩相分類法(B·B·拉夫羅夫,1980)等。渤海灣盆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組四段下部至中生界紅色岩層埋藏深度主要在3000m 以下,地震反射特徵不明顯,鑽井揭露程度低,古生物化石稀少,層屬劃分在本區始終未有定論。長期以來,紅層的劃分對比問題制約了該地區深層油氣勘探工作的進度。多年來,曾試圖利用磁性地層學、層序地層學、同位素地層學和旋迴地層學等新方法以求獲得突破,但由於鑽井取芯不系統、地震及測井解釋程度低、岩樣風化程度高和沉積學參數提取難等因素,未能實現對紅層的有效劃分對比。
東營凹陷紅層分布範圍廣,厚度大,多埋藏於3000 -4500m 深度範圍之內。選擇東營凹陷腹部地帶沉積間斷面相對較少、按時代分布的縱向沉積地層相對較為連續的東風6 井作為突破口,將近1800m厚的紅層進行定量岩石地層劃分,並輔以生物地層和岩石相特徵相印證的方法,獲得了較好的分層效果,從而為油氣勘探工作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參數。
以定量岩石地層學方法輔以生物地層和岩石相特徵相印證的地層劃分方案,是對東營凹陷紅色地層系統劃分的一種嘗試,其合理性有待在勘探實踐中進一步檢驗。該方法可為缺少古生物化石的岩石地層分層(或細劃)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