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碧波崖](/img/7/ff2/nBnauM3X3YjMwQDO1UTNxgzNwUTM4kDM0IDMxADMwAzMxAzL1U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據永新縣誌里記載,碧波崖風景優美,古代文人騷客在碧波崖作詩文記游者甚眾,有詩讚曰:“山色遂造天,驚濤一鳥旋。欲知泉落處,即在水源邊。峰夾波聲遠,岩峻日影懸。老僧深樹里,破竹引涓涓。”有“洗心橋”、“化魚潭”、“一杯泉”、“鹿馱仙”、“仙人橋”、“拜月石”、“石棺”、“碧波庵”等人文景觀,還有相傳為呂純陽所書石刻“雲中挺秀”。
風景與傳說
![碧波崖](/img/7/1a5/nBnauM3X3czMwITN2UTNxgzNwUTM4kDM0IDMxADMwAzMxAzL1U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往左邊小路爬山,仰視右側,有一名為“拜月台”巨石,石壁似波濤翻滾,洶湧澎湃,雄偉壯觀。傳說有月亮的晚上,觀音菩薩端坐在巨石上,為後人祈福迎祥。在拜月台的正對面,有一塊形象逼真的“棺材石”。傳說很早的年代山上有一座廟,主寺的是一個姓張的老和尚。老和尚圓寂後,交代弟子們把他的骨灰和舍利子放在棺材石的上面供奉。好奇審視棺材石,長約兩米,高約一米,一頭寬,一頭窄,不能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棺材石的旁邊的大樹下,有一斷壁殘垣,好象就是古代的“碧波書院”了。相傳以前這裡文風鼎盛,才人輩出,永新籍的明朝進士-----劉夢詩、江夢柳都曾在書院就讀。而今書院早已不復存在,古代進士也早已作古,留下的遺蹟任遊客盡情遐想……在山麓中繼續右轉,過一名為“洗心橋”的小石橋,便可看到兩個主要的風景點了。左側山頭是碧波崖瀑布,右側是文人說的“碧波庵”,村民俗稱“娘娘廟”。過去的人對庵廟都是十分虔誠的,進“碧波庵”必須在橋下洗乾淨手足、靜靜心,在庵里燒香進貢,求子祈福才能靈驗,所以叫“洗心橋”。而今,進山的遊人主要是來看碧波崖瀑布的自然景觀,反而疏忽了古庵的來歷和作用。
![碧波崖](/img/9/03b/nBnauM3XyUzN2EzM3UTNxgzNwUTM4kDM0IDMxADMwAzMxAzL1U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瀑布右側山腰的“碧波庵”風格獨特,倚勢而建,鑲嵌在陡崖峭壁中,時有雲霧繚繞,恰觀玉閣瓊樓。隨友蹬石階入廟,仿登仙梯。廟裡有一斑駁的泥塑菩薩,安詳端坐臥牛之地,大概就是傳說中的“王母娘娘”。燒香嗑拜,心情頓時肅然,俗念俱滅。是啊,人因太多的私慾,顯得浮躁、感覺鬱悶、出現痛苦。菩薩沒有私慾,以普度眾生為己任,無認朝拜者多少,無認香火淡旺,依然安詳、依然寧靜、依然慈祥。心裡知道世上本沒有菩薩,菩薩是人塑造的一個虛擬的崇拜對象,是心靈的暫存處。然而,一個普通的人,無論富貴或貧賤,站在菩薩的面前,虔誠之意便會油然而生,除非心中無愧、無欲、無雜念。可食五穀雜糧的人又有幾個能夠達到心靈的空無呢?達到了這種境界的人豈不也成了“菩薩”,還需去嗑拜山中的泥塑菩薩不?幻想餘生之日,在山中做一道士,石上架琴,臨風撫弦,彈一曲高山流水,該是多么愜意。
景區建設
永新縣旅遊局立項,總投資8000萬元對景區進行建設改造。包括修棧道連線三處瀑布形成景點群,整修碧波庵、仙人橋、古書院等人文景觀,恢復“石門天關”、“雲中挺秀”石刻、建涼亭、曲廊、度假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