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在何地?

碣石之名最早見於《尚書》。《尚書·禹貢》記載:“夾石碣石入於河……太行、恆山,至於碣石,人于海。”秦始皇、漢武帝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東漢建安十二年(2O7),曹操北征烏桓回軍時,也途經碣石。他登臨觀海,並寫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壯麗詩篇。千百年來,曹操的《蠍百篇》成為臉炙人口的名作,而他吟詠的這處觀海勝地,也一直令人神往。據史書記載,後世帝王,如北齊文宣帝、唐太宗等,也皆曾登碣石,臨滄海,賦詩吟詠。然而,大名鼎鼎的碣石,究竟在什麼地方?由於古代文獻記載不一,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未能得出確切的答案。
一種意見以《漢書·地理志》、《明一統志》、《永平府志》、《讀史方輿紀要》、《昌黎縣誌》等書記載為依據,認為碣石地處今河北昌黎,即昌黎北面的大碣石山。此山南距渤海約四五十里,由於山勢兀立,從海上遠望,宛如在海邊或海中。還有人從西漢後期的一次大地震以及渤海西岸地貌的變遷來考證碣石山的地理位置,證明古代的碣石應當在昌黎。
另一種意見以《漢書》注所引東漢文穎之說以及郭璞《山海經》注、酈道元《水經注》、《新唐書·地理志》、《輿地廣記》等書記載為依據,認為碣石位於河北臨榆(今歸秦皇島市和撫寧縣)。有人還進一步論證說,碣石就在榆關鎮以南、北戴河海濱的金山嘴或其附近。持上述看法的人有三條頗有力的理由:其一,據史籍記載,漢武帝是由海上登臨碣石的,山此份斷,碣石應靠海邊。從曹操詩和唐太宗《春日望海》詩中還可以看出,碣石當為伸入海中的草茂林繁的山島。這與金山嘴的地理特點頗相吻合。其二,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唐太宗等皆在行軍或巡視途中經過碣石,登臨觀海,而非單純的遊山玩水。由此可見,碣石的地理們置極為重要。核以《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等史書可知,碣石是軍需供應的主要通道,又是能容納大批人馬的較大中島,而上述特點,榆關鎮完全具備。其三,近代考古不斷在金山嘴發現古代文化遺址,尤其是發現了占城斷垣、烽墩等軍事遺址,從而為碣石在臨榆一說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還有人以清初胡渭《禹貢錐指》中的說法為依據,認為碣石已沉淪于海底。清末楊守敬等人即因襲這一說法,直至今日,此說仍有一定影響。
八十年代以來,考古學界又提出新的看法。有人認為,距山海關十餘里、緊靠渤海的綏中縣萬家鄉牆子裡村石碑地和賀家村黑頭山的秦漢建築遺址,在古代當用於觀海和舉行重大的禮儀活動,而山海關與綏中縣之間海中的巨石“姜女墳”,很可能就是碣石。
看來,碣石之謎雖還未真正解開,但人們確實在一步步地接近謎底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