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海

“荔子碑”。 “家訓碑”。 我國著名的“西安碑林”。

碑碣歷史

我國古代的碑碣,自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刻石記功以來,大開樹立碑碣的風氣。東漢以後,碑碣漸多,相繼出現了碑頌碑記墓碑等。用以記事頌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形式。歷史上唐代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等,皆是千古名文。又如洛陽北邙山出土的大批魏墓碑,為後來的書家稱為“魏碑體”。碑碣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藝術魅力而留傳至今。

三絕碑介紹

被譽為我國“三絕碑”的有:位於四川成都南郊武侯祠內的“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該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809)所建,由唐代丞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因文章、書法、鐫刻都極為精湛,故有“三絕碑”之稱。
荔子碑”。在廣西柳州市柳侯祠內,該碑刻有韓愈詩篇,有蘇東坡的書法,內容是柳宗元生平事跡,因此稱為“三絕”。
“李白詩碑”。位於江蘇揚州市博物館內,該碑刻有李白題詩,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畫家吳道子畫。以詩書畫均為名家所作,被稱為“三絕”。
“秦觀詞碑”。位於湖南郴州蘇仙嶺公園內白鹿洞旁懸崖石壁上。因碑上的詞出自北宋詞人秦觀之手,跋由蘇軾作,由著名書家米芾所書,此碑也稱為“三絕碑”。
“家訓碑”。在北宋名臣龍圖大學士包拯家中堂的東壁,豎立一塊《包拯家訓》石刻碑,碑文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墓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拯曾任御史中丞、樞密剛使、禮部侍郎等職,為官剛直不阿,又以執法嚴明著稱於世,他為訓誡後代子孫而設立這塊“家訓碑”。
我國著名的“西安碑林”。它位於西安市南城牆內側文廟內,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原為保存唐《開盛石經》而建。歷代陸續將珍貴遺墨入藏,內儲歷代各種碑石一千餘塊。真草隸篆、琳琅滿目。有著名書法家唐懷素、禇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宋蔡京、米芾、蘇軾;元、明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手筆刻石。重睹他們的藝術風采,教人賞心悅目。這是我國首屈一指的石刻書法藝術寶庫。

澄海碑刻文化

粵東汕頭市澄海區博物館碑廊,自1982年建立以來,經多方收集,藏有石刻碑記數百件,及時搶救了澄海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置縣以來,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藝術遺產。
在澄城港口鄉發現的“八。二”《風災紀念碑》其規格為0.84×2.7米,上款:中華民國十八年九月;下款:邑人周之柏題。內容記述澄海縣“八。二”風災(1922年8月2日)特大颱風的情況:“是日狂飆陡起,怒濤駭浪俱來。風浪猛襲,潮漲之高,前所未有。”“八。二”強颱風,澄海縣共死26996人,倒屋4萬餘間,決堤五萬餘丈,人命財產損失巨大。可見災禍之烈,亘古未有。該碑廊還藏有風災平息後,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華僑賑災社團捐款重建家園碑記10件。
2005年澄海城區文化路重新鋪設水泥路面處理地基時,在澄海中學校門前發掘出土一塊碑記“徐公卻金碑”。該碑記上載:明嘉靖年間辟望司巡檢徐瓚,為官正直廉潔,拒收“三百金”的故事。徐瓚並說:“寧為清白吏,肯受不義金?”萬曆十六年(1588)澄海知縣胡尚仁為表彰對人民有功德的“逸賢及名宦”,特為徐瓚刻石立碑,表彰他清白卻金,不受私賄,給為吏者樹立一個楷模
澄海“丹砂古寺”位於蓮下鎮程洋岡虎丘山麓,該寺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山門匾額“丹砂古寺”為康熙澄海知縣王岱手書。大殿內兩側立著兩塊石刻碑記。一為明崇禎進士、文林郎御史邑人陳良弼所撰《紫霄樓記》;一為清順治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福建提督學政邑人楊鍾岳撰寫的《文昌祠記》。二碑為澄海著名石刻碑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石刻碑記是其中一朵奇葩。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碑刻文化永放異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