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特別是極圈周圍的冰緣地帶,地廣人稀,方圓幾百里見不到人影,鮮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就是在這樣的荒山野地里卻常常見到一系列碎石圈,看上去非常像人為排列的藝術作品,不懂自然科學的考古學家為解釋其成因甚至提出許多假說,例如,碎石圈是史前人類部落的地標,或為了計畫農作、或為觀測日月運行,或為祭神祭天,大圈代表太陽,小圈代表星辰。還有人認為,碎石圈是外星人來地球時留下的作品,等等,說的神乎其神。其實不然,這些大小不等碎石圈是冰腫消失留下的痕跡。
嵇少丞在“地球的凍瘡——冰腫”一文中已經說過:冰腫,說到底是一種凍土地貌。每當寒涼季節,土石混合層之下的透鏡狀水體結冰,造成巨大的體積膨脹,地面隆起。周圍的凍土造成的向下的垂直壓力驅動周圍的液態水向中間冰體底部流動,於是,冰腫下面結更多的冰,冰體越來越大,冰腫越來越高,冰腫的表面坡度也不斷增加,原先與土壤混在一起的岩塊與礫石從坡上不斷滑落下來,沿著冰腫的周圍坡底堆積成圈,平面上呈圓形或橢圓形狀。後來,由於氣溫變暖,冰腫裡面的冰體逐漸融化、縮小,則冰腫不斷消失與垮塌,留下大石塊在周圍形成凸緣、小石塊與砂子則處於在中間凹部這樣的同心圓構造,這就是碎石圈的自然成因,與人的活動是不相干的。
關於碎石圈的秘密,有詩為證:
默默無聞
冰緣中碎石圈的秘密
終於在夢中的冰丘
聽到了碎裂與滑落的聲音
歷盡萬年
風雨不改其形
僅當氣溫劇冷剎那腹水變冰隆起
致命一擊,心碎了
碎石如淚
撒向圓周
玉碎的身體
原地依然堅守。
呂洪波先生在回覆中說:
多邊形礫石圈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在含有岩石碎屑的凍土帶表層,因為下部永久冰凍,只有地表部分隨季節變化。每年冬季冰楔形成而上拱,將冰楔邊緣部分土壤和石塊向推舉,而春夏上部冰楔融化則坍塌落於裂縫表面,其中大石塊只能在上面(冰楔裂縫上寬下窄),而小的碎塊掉向下方更窄的裂縫中。冰楔附近的岩塊一直向上,下部物質只能從周圍補充(這就造成多邊形中間部分土層下沉),久而久之,便形成石環。請檢查:沒有石塊的地方則不形成礫石圈。
相關詞條
《碎石圈的秘密》
作者:終不悔一直嚮往
沙漠中碎石圈的秘密
終於在夢中的沙丘
聽到了碎裂的聲音
歷盡千年
風雨不改堅硬
僅是溫度剎那的聚變
致命一擊,讓心都碎開
碎石如淚
瞬間淌乾
四散的軀體依然圍繞
堅守千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