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平裝: 30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09308305, 9787509308301
條形碼: 9787509308301
尺寸: 20.8 x 14.6 x 1.6 cm
重量: 322 g
作者簡介
李鳴,男,四川瀘州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法學博士生導師。曾在羌族地區生活過若干年。1999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獲法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法律史、少數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承擔並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了《明代土地法制研究》、《羌族法制的歷程》、《中國近代民族自治法制研究》、《羌族習慣法》(合著)、《中國民族法制史論》等著作,在《政法論壇》、《現代法學》、《比較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等雜誌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有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內容簡介
《碉樓與議話坪:羌族習慣法的田野調查》依據法人類學的基本理論,採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在大量收集、整理羌族習慣法各種資料的基礎上,對羌族親屬社會、經濟生活、民間權威、宗教信仰等領域的習慣法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和具體的分析,並對羌族習慣法的生存、發展及其規律進行了初步的闡釋。這對繁榮民族法學,促進羌族地區的民族法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當今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必定延續特定的民族文化,羌族習慣法作為羌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遠流長,內容豐富,魅力永存。
媒體評論
斯民已去,其脈猶存;羌笛不怨,其韻穿空。作為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羌人似已成為中國人出神入化的史證,羌文化也因之成為豐富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國文化正是由於這種豐富才顯得多彩而神秘,才因之更加充滿魅力。然而作為文化上的一種存在,羌人文化的韻味與神色究竟如何?讀者可以從李鳴之文中窺其一斑。該文鉤沉發微,履臨實證;親睹羌區之民情,逕得山野之珍藏,采旁人之未采,發同僚之未發,收於囊中,形於筆墨,不啻獨有之功,亦為存史之作,是為治學之一種精神也。
——米健
目錄
自序
一、關於羌族
二、關於羌族習慣法
三、研究羌族習慣法的基本理論
四、研究羌族習慣法的方法
五、本書的基本思路
第一編 羌族習慣法演進論
第一章 羌族的歷史
一、采衛時代的羌
二、郡縣時代的羌
三、割據時代的羌
四、羈縻時代的羌
五、土司時代的羌
六、保甲時代的羌
第二章 羌族習慣法的歷史源流
一、發軔
二、發展
三、鼎盛
四、延續
第二編 羌族習慣法整體論
第三章 羌族習慣法的經濟背景
一、羌族的經濟狀況
二、羌區的經濟結構
三、羌區經濟條件的特點及其對習慣法的影響
第四章 羌族親屬習慣法
一、羌族婚姻習慣法
二、羌族家庭習慣法
三、羌族繼承習慣法
第五章 經濟習慣法
一、羌族生產生活習慣法
二、羌族財產習慣法
三、債務習慣法
第六章 羌族社會組織習慣法
一、羌區土司習慣法
二、羌族村寨習慣法
三、羌族刑事習慣法
第七章 宗教信仰習慣法
一、原始宗教
二、宗教習慣法
第三編 羌族習慣法的轉型與傳承
第八章 羌族習慣法的傳承
一、習慣法的學術定位
二、羌族習慣法的形式變化
三、羌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