硤門畲族鄉瑞雲“四月八”牛歇節

硤門畲族鄉瑞雲“四月八”牛歇節

硤門畲族鄉瑞雲“四月八”牛歇節,始於南宋末年,迄今已700多年。農曆四月初八歌王節,又稱“牛歇節,畲家人都要設壇祭祀,舉行歌會,大唱“大喝”和“小喝”,是畲家耕牛過節,為酬謝耕牛一年辛苦勞作。

畲族自稱“山哈”,“哈”為畲語,意為“客人”,指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家在古代,原指刀耕火種,以“畲”作為民族的名稱,始於南宋末年,迄今已有700多年。瑞雲是硤門畲族鄉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這裡拓荒墾土、勇敢拼搏,並以歌代言,以歌傳情,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創造燦爛獨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飾、婚嫁習俗、山歌盤唱等民俗風情。 農曆四月初八歌王節,又稱“牛歇節”。
據說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兩位歌王,一個名叫鍾子期,一個名叫鍾儀。楚國樂師伯樂彈琴的曲調“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鍾子期能和其腔。鍾子期死後,伯樂將琴摔掉,從此再也不彈琴。鍾儀本是楚鄖公,被鄭國推薦獻給晉國,晉王要他彈琴唱歌。鍾儀接過伯樂和鍾子期彈唱的技藝,“與之琴、操南音、操土風”。晉王聽了大高興,重用他,封他為禮部侍郎之職。後來為了紀念畲家這兩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設壇祭祀,舉行歌會,大唱“大喝”和“小喝”,並把這一天作為畲族傳統佳節“四月八”歌王節。同時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過節,為酬謝耕牛一年辛苦勞作,“嚴禁鞭打以定牛魂”,還專供好草料和家釀最好的牛酒給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聲唱“牛歌”:牛角生來扁扁勢,身上負著千斤犁,水牛做飯給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時,由此又稱“牛歇節”。
瑞雲位於鼎霞交界處,是硤門畲族鄉唯一的民族村,全村轄有18個自然村,413戶1752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0%以上。近年來,瑞雲村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線,致力發展狀大村級經濟,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全村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共投資260多萬元,輔設了通往硤門集鎮6公里的水泥路;建成了中心村自來水工程;新建了瑞雲民族寄宿制國小和村委辦公大樓及敬老院;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了有線電視,通訊信號覆蓋全村;大力實施造福工程,建立了葫蘆墩等3個人口較為集中新村,居住100多戶600多人,使原有72個自然村減少到現在的18個。該村以種植水稻、茶葉、百合為主,百合是瑞雲的一大特產,幾年來,該村不斷做好百合品種的最佳化、引種和推廣工作,打造瑞雲百合品牌,帶動了民眾的增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