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砣磯鎮瀕臨漁場,是百漁洄游必經之地,盛產對蝦、鮁魚、刀魚、花魚等幾十種經濟魚類。這裡海域遼闊,水質肥沃,無污染,自然生長的貝、藻類160多種,其中,扇貝、鮑魚、海參、海膽、赤貝、江瑤貝、蝦夷貝等海珍品享譽海內外。砣磯鎮大力實施“耕海牧漁”戰略,現已形成“漁業遠、近、外,養殖立體化,育苗多品種,工業高效能和第三產業齊發展”的新格局,海洋捕撈區域已由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擴展到西非和南太平洋等國際漁場,海水養殖向深水大流發展,增養殖品種已由海帶、扇貝、裙帶菜等,發展到鮑魚、海參、海膽、櫛孔貝、蝦夷貝等多品種增養殖,全鎮已建海珍品育苗場8處,總育苗規模10000平方米水體。
砣磯工業發展迅速,擁有水產品加工、人造革廠、漁輪廠、等工業產品,海陸交通便利,電力供應充足,通訊網路先進。科教文化事業基礎良好,島上有中學1所,國小4所,建立健全了鎮村二級科普網路,文化設施齊全,海島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砣磯風光旖旎,氣候適宜,碧波環抱,冬暖夏涼,空氣新鮮,海水清澈,岸礁爭險鬥奇,山清水秀,更有砣磯石林、北部山海林公園、砣磯巨人石、高山島奇洞異石等風景名勝,還時常出現最瑰麗的海上奇觀——海市蜃樓,使砣磯島成為不可多得的的旅遊避署勝地。
行政區劃
大口北村、大口西村、大口中村、磨石嘴村、呂山口村、井口村、後口村、東山村
地名來歷
砣磯島,宋代屬蓬萊沙門寨地,元、明屬蓬萊縣牽牛社,清道光年間,長山諸島劃十三社,為砣磯社。
特色產業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縣幫扶砣磯為契機,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實施漁業富民、工業強鎮和旅遊興島三大戰略,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以蝦夷扇貝為主導產業的高效生態漁業成效顯著,2006年投資1172萬元,新增蝦夷扇貝2000行,實現收入2827萬元,是上年的5倍。多品種養殖、多元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2006年放養蝦夷海膽120萬個,外購雜交櫛孔扇貝9800萬個,發展深水養魚網箱18個,養殖黑裙魚30萬尾,實現銷售收入50多萬元,外購櫛孔扇貝稚貝3.13億個,出售成貝340萬斤,實現產值846萬元,放養海帶700畝,實現產值250萬元。以風電產業為龍頭的生態工業異軍突起,總投資1億元的16台聯凱風電項目近期將全部投入運營;總投資600萬元的高山島海珍品基地建設,已與外商簽訂契約並成立了公司,力爭3-5年內打造成為砣磯海珍品增養殖示範基地;投資100萬元的東山藝海海珍品增養殖項目,已注入資金41萬元,底播鮑魚13萬個,投石6000方;由外商投資興建的德順養殖場,預計投資280萬元,已底播海參140多萬個。“漁家樂”特色休閒旅遊業開始破題,藉助高山島列入長島海上游航線的有利時機,著力打造高山島探險游、砣磯島民俗游、風電場觀光游、垂釣休閒遊和石林畫廊游等具有海島濃郁文化特色的旅遊項目,進一步增強了海島的對外吸引力。同時,積極探索“漁家樂”規範管理新機制,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濟狀況
(一)以蝦夷扇貝養殖為核心的現代漁業發展步伐加快。深入挖掘砣磯漁業資源優勢,加大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植蝦夷扇貝富民強鎮支柱產業,拉動漁業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全力突破蝦夷扇貝支柱產業。把2007年確定為蝦夷扇貝發展年,針對以往養殖筏架密度過大,水中浮游生物減少,蝦夷扇貝減產的實際情況,以科學養殖、生態養殖為目標,通過計畫指導、政策拉動、資金扶持等措施,全面推行貝藻兼養,維護海區生態平衡,提高單位海區綜合產出效益。全年投入資金1200萬元,新增蝦夷扇貝養殖筏架1500行,購進幼貝8.5億粒,分苗1.25億個,實現年銷售收入4500萬元,比去年翻一番。二是積極推進漁業科技化、產業化發展。高度重視漁業科技攻關項目,投資4萬多元,購進深水抗壓浮漂500多個,在東礁海區嘗試蝦夷扇貝潛筏養殖,探索解決蝦夷扇貝無足絲、不附著,深水大流海區養殖難等問題。蝦夷貝潛筏養殖項目被市科技局正式立項,蝦夷貝串耳吊養與串耳底播試驗在各個海區進行了試驗,向省海洋與漁業廳及科技廳上報了十萬畝蝦夷貝養殖基地建設項目,並完成了10萬畝蝦夷扇貝生態養殖基地項目的規劃、設計等工作。三是大力實施品牌化、標準化戰略。經過積極運作,漁業品牌化進程中邁出了可喜的步伐,長島長盛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的蝦夷扇貝獲得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鮑魚、蝦夷扇貝、江珧貝、黑裙魚、黃魚獲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長島世昌海珍品養殖有限公司蝦夷扇貝獲得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鮑魚、刺參、蝦夷扇貝獲得省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嚴格規範育保苗單位用藥及生產流程,把分散的育保苗業戶規範到鎮5個公司實施統一管理,這5個公司均獲得省海洋與漁業廳頒發的《苗種生產許可證》,為下步苗種統一管理與銷售打下了良好基礎。四是強化科技服務與指導。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網路,組織成立了“砣磯鎮蝦夷扇貝養殖協會”,各村成立分會,創辦了《砣磯鎮養殖生產信息簡報》,定期發布各類養殖信息,介紹養殖生產動態,推廣先進養殖技術,有效地指導了民眾科學生產。注重科技培訓,先後組織各類漁養技術座談會、培訓班6個,培訓人員800多人次,使全鎮漁民的科技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五是堅持多品種養殖多元化發展。全年底播海參大苗550萬個,底播鮑魚384萬個,新增海膽養殖120萬個,實現海珍品收入2120萬元。養殖海帶400畝,實現產值422萬元。六是毫不放鬆地抓好捕撈生產。全鎮現有大馬力漁船10對,各類放流船隻及罈子網作業和垂釣作業船隻300多條,大馬力船作業產值和垂釣作業產值均比往年有所增長,放流作業產值同比增長80%。(二)以原生態休閒度假為主要內容的“漁家樂”旅遊業起步良好。充分發揮砣磯島處於南、北島交通樞紐位置和原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等比較優勢,迎合大中城市遊客“走進生態、回歸自然”的旅遊需求,加大“漁家樂”原生態休閒旅遊開發力度。成立了“漁家樂”旅遊發展領導小組,建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進一步規範“漁家樂”行業管理,加快了淋浴間、衛生間等基礎設施改造。挖掘包裝了高山島探險游、砣磯島民俗游、風電場觀光游、垂釣休閒遊和石林畫廊游等五個特色配套項目,全面凸顯“漁家、土炕、家常菜,高山、石林、賞生態”鮮明特色。組織各村分管負責人到南長山鎮、黑山鄉等兄弟鄉鎮進行參觀考察,引導“漁家樂”業戶轉變思路,改變家庭小賓館式辦“漁家樂”模式,突出砣磯島漁家特色,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積極與“3+1”聯手共建部門市法制辦協調,邀請市旅遊局、市港航局等有關專家進島,就砣磯原生態休閒旅遊發展定位、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引進煙臺客商來島註冊成立了砣磯島原生態旅遊度假村有限公司,與當地“漁家樂”業戶聯營開發以休閒度假和會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消費市場。吸引香港攝影報社進島設立了接待處和攝影美術創作基地,舉行了中國攝影藝術家聯誼會、香港攝影報社(山東站)年會暨山東省砣磯島接待處掛牌儀式,組織各地近百名攝影藝術家開展了“游金色砣磯、登秀美高山”藝術採風活動。2007年,全鎮新增“漁家樂”業戶40多戶,接待遊客2000多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多萬元。(三)以招商引資為拉動的海島特色工業順利發展。以財政增長、漁民增收為目的,強力推進風電、交通運輸、海水養殖等重點領域招商引資項目,助推海島特色工業快速發展。總投資1億元的聯凱風電項目於2007年2月順利併網發電,16颱風機併網發電1300多萬度,實現收入1000多萬元。與縣委政法委共同引進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我市海上最大載重噸位油輪--3000噸油輪“龍興9”,主要從事沿海成品油運輸工作,註冊成立了長島龍興海運有限公司,落戶砣磯,為我縣海上運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