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渡口簡介
歷史
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在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下,從這裡渡江。據《鐵流兩萬里——賀龍在長征中》記載,4月25日,賀龍等到達麗江,司令部設在獅子山東麓翠文街,後又轉移到江邊的石鼓鎮。
1936年4月25日黃昏,紅二、六軍團渡江先鋒團——四師十二團,由團長黃新廷帶領十幾名戰士,於木瓜寨駕起在海洛塘搞到的小船首渡成功,接著,大隊人馬點燃火炬開始夜渡。渡過江的紅軍在沿岸繼續找船,總共得到七條船,二十八名水手,還請木匠扎了一些筏子,於是,在東起石鼓西至巨甸的一百多里江面上,二、六軍團全面展開了渡江作業。經過四天三夜不停地擺渡,到28日晨,二、六軍團一萬八千人全部渡過金沙江,將敵人遠遠甩在了身後。
現在
如今,石鼓渡口已被納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和“雲南省重點建設十大紅色旅遊風景區”,並列入了國家規劃重點建設範圍。《雲南省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結合萬里長江第一灣的雄壯景觀與納西小鎮風情,把石鼓渡口景區建設成為既體現紅軍戰勝天險、軍民互動,也有自然觀光、民族文化與參與體驗項目在內的紅色旅遊景區。現在,石鼓渡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此感受“金沙水拍雲崖暖”的豪邁情懷,石鼓鎮僅2005年就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
石鼓渡口-歷史地理
石鼓鎮一角
位置
石鼓鎮不僅以古戰場,引人遐想;以紅軍渡口,名揚四方;而且以農村集市,馳名於滇西北。鎮上的居民,大多亦農亦商。每月逢三、逢六、逢九為街天,沿江兩岸的納西、藏、傈僳、普米、白等民族的民眾,熙熙攘攘,扶老攜幼,前來趕街,山貨藥材,豬雞牲口,各種農副產品,堆滿了街頭巷尾。石鼓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及手工業也有所發展,在元代就有史籍記載的滑石,得到大量開發,遠銷各地。過去石鼓至麗江得從冷水溝翻越高大的雄古坡,山高坡陡,箐深樹密,常有土匪出沒,上路提心弔膽;1952年修築了公路,從麗江乘車,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
石鼓鎮的橋左側有沖江河匯入江中,橋上建有鐵虹橋。橋用17米的鐵鏈作梁,上鋪木板,兩側又用鐵鏈作欄。兩邊橋頭均建有門樓,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十分美觀。該橋最初為晚清的石鼓舉人周蘭坪倡建。
從石鼓鎮溯江而上約3公里,就是一向以險要著稱的石門關。石門關上依絕壁,下臨大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明代曾在這裡設石門關巡檢司,清代亦在此設關駐防。前人曾有“岩關橫絕處,石棧曲盤盤。寒月臨江白,悲笳入夜闌”來詠嘆石門關的險峻。
相關詩詞
石鼓籍文學家范義田曾撰聯:“山連雲嶺幾千疊,家住長江第一灣”,生動地刻畫了長江第一灣的勝景。石鼓以美麗的自然景觀與古樸的民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此觀光、旅遊 。 從青藏高原奔騰南下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雲嶺、怒山、高黎貢山三大山脈的夾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內形成了"三江併流"的舉世奇觀。金沙江,指長江上游從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口一段,全長2308公里。相傳過去沿江一帶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經西藏從德欽縣進入雲南,繼續南流於橫斷山區,到了石鼓鎮後因山崖阻擋便掉頭急轉東北而去,形成一個巨大的“V”形轉彎,這一奇觀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灣”。
地質資料
據地質資料表明,早在第四紀阿爾卑斯運動前,長江水是沿著橫斷山脈向南奔流的。後因第四紀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新構造運動,使石鼓鎮南部抬升為高山,迫使江流改道,因而,形成了江流急轉的大觀。
氣候特徵
長江第一灣的雨季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降水量為749.6mm,年平均溫度14.6℃,最熱的月份為7月,月平均氣溫21℃,最冷的月份為1月,月均氣溫6.7℃。屬濕潤性的河谷氣候。從麗江乘車西行約70公里,長江第一灣的神韻就展現在眼前了。金沙江猶如一條輕輕拂動的綢帶,從青色的群山間飄然而下。兩岸墨綠色的護堤林和碧綠的稻田為她鑲上兩條深淡相間的花邊,更增添了她的魅力。依山而建的小鎮錯落有致,有石階蜿蜒而上,縱貫小鎮。鎮中的小街寬約數米,均由青石板鋪成,街兩旁店鋪林立。整個小鎮顯得安靜祥和。
石鼓渡口-紅軍長征紀念碑
石鼓渡口
紅軍渡口紀念碑,聳峙在麗江玉龍縣石鼓鎮北端金沙江西岸,即聞名遐邇的長江第一灣江灣。本地為歷史上雲南軍事要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第二方面軍)在此搶渡金沙江天輩,北上抗日,譜寫出壯麗的歷史篇章。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取得大規模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後,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粥時、蕭克、關向應、王震等率領下,主動退出湘鄂川根據地。1936年3月30日於轉戰雲貴途中,奉由朱德總司令簽發的"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電令。旋即從貴州盤縣出發,開始了搶渡金沙江為目標的戰略行動。
4月8日,紅軍前衛直撲普渡河,摧毀滇軍守橋部隊搶占鐵索橋,令後衛揮戈東返二十里。紅軍隨即召開緊急會議,根據敵人第一線四個縱隊步步緊逼的形勢,當機立斷,放棄原定經元謀、龍街渡江計畫,改取從金沙江上游麗江石鼓渡江。因而撤回已渡過普渡河的前衛紅四師,掉頭南向虛逼昆明,迷惑敵人。4月11日紅軍攻占富民,全殲守敵。虛晃一槍給敵人造成錯覺,然後甩掉敵人追堵,大踏步直插滇西北,星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急進,十四天行程一千五百餘里,克十四城。
4月25日,從鶴慶兵分兩路,由賀龍、任粥時率領的二軍團右路軍,經麗江縣城抵達石鼓。26日由蕭克、王震率領的六軍團左路軍取捷徑從麗江九河直達石鼓。26日開始,紅二方面軍一萬八千健兒,分別從石鼓到巨甸一百二十華里的木瓜寨、術取獨、格子、士可、余化達等五個主要渡口晝夜不停,神速搶渡。28日六軍團十六師最後在巨甸渡江完畢,全軍勝利渡過金沙江天險,浩浩蕩蕩取道中甸北上抗日。充分表現出紅軍高超的指揮才能和非凡的軍事藝術。
麗江石鼓鎮長征渡江紀念碑
為了紀念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壯舉,1977年8月1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在石鼓鎮街尾臨江坡頭,建立了紅軍渡口紀念碑。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基座邊長5.1米,分別寓黨的生日,建軍紀念日及無產階級政權。碑頂置陶質紅五星,高1米。碑為方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圍嵌精磨大理石。正面集毛澤東手跡,陰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渡江紀念碑“。北面刻著英勇的紅軍萬歲。每字34×24厘米。後款識為:“毛澤東”三字。基座正面摹刻毛澤東《長征》詩手跡。背面碑文327字,恭楷記述賀龍等率領的紅軍長征經過麗江,勝利搶渡金沙江的光輝歷史。基座置不鏽鋼欄桿,有望柱。從江岸沖江河鐵索橋前拾級而上,有151級台階,碑基座東、西方各有八級石階可達其上。憑欄遠望,萬里長江第一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指點當年飛渡灘,紅軍偉績震人寰”。更令人心潮澎湃。
1985年又分別於術瓜寨等五個長征渡口,建立起渡江紀念碑。碑文均為蕭克將軍親筆題寫。現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