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今城北區地域,古為抇越地。商屬荊楚。周屬荊州。春秋屬楚。
西漢屬酃縣縣治設蒸湘河流處,隸長沙國。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治所遷至酃湖東岸。
東漢獻帝(公元196年)建安六年荊州刺史劉表割酃縣南部東北境、烝陽縣東境置臨烝縣,縣治從酃湖東岸遷回原酃縣治所。臨烝縣,隸零陵郡。
三國時,始屬蜀,後屬吳。西晉屬湘東郡酃縣。東晉酃縣併入臨烝縣,屬湘東郡臨烝縣。
南北朝時代,衡陽地域先後歸宋、齊、梁陳各朝所有。屬湘東郡,分別稱臨烝縣、臨烝伯國、侯國和新城縣。
隋並臨烝、新城、重安3縣,始置衡陽縣。州、縣同治,屬衡州衡陽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衡陽縣置臨蒸(改“臨烝”為“臨蒸”)、新城、重安3縣,隸衡陽郡。七年(公元624年),州治從湘江東岸遷至境內。新城縣入臨蒸縣。屬臨蒸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後,州郡並稱,屬衡州衡陽郡衡陽縣。
五代,屬衡陽縣。
宋,屬荊湖南路衡州衡陽郡衡陽縣。
元,確定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屬湖廣行省衡州路衡陽縣。順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分衡陽縣東南復置新城縣。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並新城縣入衡陽縣。屬橫州府衡陽縣。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初二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改衡州府為定天府,立都建宮境內(今衡南縣政府所在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以蒸水為界分衡陽縣東南境置清泉縣。屬衡州府清泉縣。
民國初期,隸衡永郴桂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道制,屬湖南省衡陽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湖南省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五月,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析衡陽縣城區和環城地域置衡陽市,為省直轄,設8個分區。第三區為今屬地。
1949年10月8日衡陽解放後,境內先後稱第三區、第二區。1955年6月稱城北區至今均稱屬衡陽市。1980年2月20日經湖南省委批准,衡陽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城北區屬市轄縣級區。
1996年,城北區面積13.7平方千米,人口約20萬人,區政府駐司前街,轄6個街道:人民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瀟湘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北區常住總人口233674人,其中,人民路街道21985人、青山街道39665人、蒸湘街道87670人、瀟湘街道33916人、五一街道30028人、合江街道20410人;此外,郊區的黃沙灣街道5368人、西湖鄉27788人、松木鄉17082人,衡陽縣的角山鄉24848人。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34號):撤銷衡陽市江東區、城南區、城北區、郊區,設立衡陽市珠暉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石鼓區因境內石鼓山而得名。轄原城北區的人民路、瀟湘、青山、五一、合江5個街道和原郊區的黃沙灣街道、松木鄉、西湖鄉的五一、建設、友愛、江霞4個村(建設村劃歸五一街道管轄,五一、友愛、江霞3村劃歸合江街道管轄)以及原屬衡陽縣的角山鄉。區政府駐司前街42號。原城北區的蒸湘街道劃歸蒸湘區。
2008年,區政府遷至衡陽市西外環路。2008年末,全區總面積112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餘人。轄6個街道、2個鄉:人民路街道、青山街道、瀟湘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黃沙灣街道、松木鄉、角山鄉。共有28個行政村、43個社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北城區面積13.7平方公里,區政府駐司前街,轄6個街道:人民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瀟湘街道。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衡陽市江東區、城南區、城北區、郊區,設立衡陽市珠暉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石鼓區因境內石鼓山而得名。轄原城北區的人民路、瀟湘、青山、五一、合江5個街道和原郊區的黃沙灣街道、松木鄉、西湖鄉的五一、建設、友愛、江霞4個村(建設村劃歸五一街道管轄,五一、友愛、江霞3村劃歸合江街道管轄)以及原屬衡陽縣的角山鄉。區政府駐司前街42號。原城北區的蒸湘街道劃歸蒸湘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石鼓區轄6個街道、2個鄉。
行政名稱 | 下轄 |
人民路街道 | 環北、人民、湘北、向陽、陶沙、蒸陽、常勝7個社區 |
青山街道 | 易賴街、牛角巷、十家村、下橫街、西湖新村、西湖二村、向群路、西湖一村9個社區 |
瀟湘街道 | 陝西巷、華光、石鼓、桑園、演武坪、長青、司前街、蒸水8個社區 |
五一街道 | 草橋、楊家坪、建設新村一、建設新村二、望城路、電廠、來雁塔、畔湖路9個社區 |
合江街道 | 合江路、同心路、合江村、柏樹嘴、七里井、五里牌、江雁7個社區;五一、友愛、江霞3個村 |
黃沙灣街道 | 望城坳、沈家灣、黃沙灣、轄神渡4個社區居委會;團結、進步14個村 |
角山鄉 | 三星、旭東、蓮花塘、楊嶺、角山、五星、楊泗、小雲山、銀杯、茅茶亭10個村 |
區劃調整
2015年,衡陽市石鼓區鄉鎮區劃調整,將松木鄉、黃沙灣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黃沙灣街道。調整後,衡陽市石鼓區共撤銷1個鄉級建制,現轄角山1個鄉,青山、人民、瀟湘、五一、合江、黃沙灣、金源7個街道。總面積112平方千米,總人口23.82萬人。區人民政府駐黃沙灣街道(原區人民政府駐地)。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石鼓區地處衡陽市城區北部,東臨湘江與珠暉區隔水相望,西北與衡陽縣為鄰,南以解放路與雁峰區接壤,西與蒸湘區以蒸湘北路為界。總面積112平方公里。
地貌
石鼓區以丘崗山地為主,屬丘陵地形,土壤主要為紫色頁岩風化粘土、第四紀紅壤粘土,粘性較重,酸性較強,沿河主要以河潮泥為主,屬砂性土。
氣候
石鼓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溫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雨1300mm,平均蒸發量1173mm,最大風速為12.7m/s。
水文
石鼓區,區內湘江流程10公里,蒸水流程5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石鼓區土地總面積112平方公里(16.8萬畝),水田3.55萬畝,旱地0.98萬畝,林地3.2萬畝,森林覆蓋率43.5%,區內地下水充足。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石鼓區地下礦產,主要礦藏有鹽、鈉長石、芒硝礦等10餘種,其中岩鹽為華南之冠,儲量達140億噸,芒硝礦儲量達4.4億噸。
生物資源
截至2014年,石鼓區內有野羊、野豬、白騖、山雞、鳥雀等生物。
人口
1996年,石鼓區總人口約20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石鼓區總人口233674人,其中,人民路街道21985人、青山街道39665人、蒸湘街道87670人、瀟湘街道33916人、五一街道30028人、合江街道20410人;此外,郊區的黃沙灣街道5368人、西湖鄉27788人、松木鄉17082人,衡陽縣的角山鄉24848人。截至2008年末,石鼓區總人口為24萬餘人。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位 |
陳競 | 石鼓區委書記 |
黃輝 | 石鼓區委副書記 |
肖立建 | 石鼓區委副書記 |
趙偉 | 石鼓區委常委、副區長 |
王敏 | 石鼓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
鄧昌旺 | 石鼓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鄭建芳 | 石鼓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 |
尹騰芳 | 石鼓區委常委、人武裝部部長 |
葉強 | 石鼓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
周文源 | 石鼓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
陳平陽 | 石鼓區委常委、紀委書記 |
經濟和社會發展
石鼓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政策部署,緊緊圍繞“四個領先”的奮鬥目標,砥礪前行,攻堅克難,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局面。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不含松木經濟開發區,下同)141.65億元,增長9.0%,高於全市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9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27.48億元,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109.58億元,增長11%。全區三次產業比調整為3.2:19.4:77.4,其中,一、二產業較上年分別下降0.1個和1.7個百分點,三產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對全區經濟成長貢獻率分別為1.3%、6.3%、92.4%。
二、農業
全年糧食總產量為2.3萬噸,增長0.88%;蔬菜總產量為5.62萬噸,增長-18.4%;瓜果總產量為1100噸,增長-17.3%。畜牧水產業方面,出欄肉豬9.8萬頭;出欄牛360頭;出籠家禽96萬羽;水產品2530噸。
全區糧食種植面積完成3.3萬畝;種植商品蔬菜面積完成0.2萬畝;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0.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完成0.2萬畝;爭取農業專項資金1064.9萬元。
全區新增農業企業5個,共有各類農業企業27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農業加工企業8家;建成農產品基地5個,建成蔬菜基地6422畝,建成無公害種植面積1414畝;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場11個;全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現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4630人。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區工業增加值16.34億元,增長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新增規模工業企業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9.75億元(平台數據),輕工業實現總產值8.93億元,增長-24.8%;重工業實現總產值30.82億元,增長5.2%。按註冊類型分,國有企業實現總產值2.76億元,增長18.0%;股份制企業實現總產值35.40億元,增長-2.4%;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總產值1.59億元,增長-38.0%。
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5.47億元,增長25.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0.9%;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完成專利申請量226件,授權專利量93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申請56件。
全區建築業總產值28.06億元,增長0.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2.06萬平方米,增長-3.6%。年末建築業企業合計20家,按資質類別分,施工總承包企業15家,專業承包企業1家,勞務分包公司4家;按資質等級分,一級單位3家,二級單位10家,三級單位7家。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94億元,增長22.5%。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8.73億元,增長19.7%;5000萬元以上項目51個,完成投資97.7億元,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2.3%,億元以上項目42個,新開工億元項目26個,投資92.2億元。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3.21億元,增長38.7%;房地產銷售面積71.90萬平方米,增長68.7%;年末房地產企業有47家,按資質等級分,二級單位3家,三級單位20家,四級單位9家,暫定資質14家,其它1家。
五、內外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28億元,增長12.0%,增速位列全市第二。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零售業綜合零售類增長7.2%;食品、飲料及菸草類增長20.4%;服裝及日用品類21.0%;文體用品類增長15.8%;醫藥及醫療器材類增長23.7%;汽車類增長14.0%;家用電器類增長24.8%;五金材料類增長18.6%。
全年進出口總額1462萬美元,其中出口1449萬美元,進口13萬美元。進出口額同比負增長33.5%,列四城區第二。
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467萬美元,增長14.36%。實際利用內資到位資金20億元,增長14.95%。
六、交通和旅遊
全年建設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13公里、水渠修建4公里、塘壩維修15口、公共環衛及綠化項目1個。專項整治超限超載並聯合執法6次,超限檢測站點車輛超限超載率控制在0.3%以內。
全區共接待遊客478.52萬人次,完成旅遊總收入28.49億元。制定了《石鼓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2015-2025)》,並開通“衡陽石鼓旅遊”微信公眾號,以“生態農業小鎮――角山”為主題向省旅遊外僑民宗局申報第二批“湖湘文化風情旅遊小鎮”,被列入備選籠子。
七、財政收入
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13億,突破22億元大關,增長11.8%,高於全市平均增幅5.8個百分點,稅占比為94.61%。總量位居全市七縣五區第二,同比增幅、稅占比位居全市七縣五區第一。
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5億元, 較去年同期增加1.93億元,增長22.52%。其中民生支出7.56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2.02%,同比增長23.13%。
八、教育文化
全區現有國小35所,中學6所,在校學生17772人;幼稚園44所,在園幼兒7037人。現有在職教師856人,共96.3%以上國小教師擁有專科以上學歷,83.3%以上中學教師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全區教師在各級各類競賽評比活動中,獲國家級28人次,省級137人次,市級228人次。組織9個學校的課題獲得省級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1所學校榮獲湖南省國小數學課例點評與分析活動的優秀組織獎。
全區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免費發放教科書工作,惠及轄區30056人次,合計201.51萬元;資助幼稚園孩子1136名,發放學前教育入園補助金56.80萬元;資助農村義務教育貧困寄宿生280名,發放助學資金17.5萬元;為區內37名家庭經濟貧困學生辦理了助學貸款,總計貸款31.34萬元;發放中職助學金1794人,合計206.5萬元;投入1665萬元化解5個“大班額”建設項目;投入1229萬元用於《2016年石鼓區中國小維修改造計畫》,預計改造面積47045.2平方米,進度達85.8%。
全區現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個,即來雁塔、摩崖石刻(含石鼓書院)、市博物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3個,區級非遺項目19個,囊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民俗、傳統技藝、傳統醫藥五個方面。
九、衛生和公共服務
全區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83所,醫療機構床位數3201張;執業(助理)醫師384人,護理人員3086人;共建居民健康檔案規範檔案化人數18.9萬份,建檔率86.85%;活產數2172人,住院分娩率100%,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5.2%,孕產婦死亡率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06‰,7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93.41%。
全區完成社區“三清三建”工作,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新增鋪設瀝青5.7萬平方米,硬化路面2.6萬平方米,人行道火燒板1.2萬平方米,安裝路緣石0.9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23戶,其中低保、五保等困難戶占比35%,資金補助戶均11956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區常住人口22.40萬人,出生人口2576人,死亡人口101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7.36%,人口出生率11.49‰,人口自然增長率6.97‰,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107.24:100。其中,流動人口5.85萬人,流動人口電子健康建檔率86.2%,辦理生育證及再生證2168個,被評為“全省計畫生育工作優秀單位”。
全區新增城鎮就業人數4561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2977人,占比65.3%;新增創業主體1163個,帶動城鄉就業人數2353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達100%;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728人;登記失業率為3.7%;完成扶貧開發工作90件;新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30萬元;完成職業鑑定272人,職業培訓4758人。
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8元,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66元,增長9.9%。城市低保月保障標準420元/人;農村低保月保障標準220元/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月保障標準60元/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月保障標準50元/人。全年發放養老金12057.91萬元,征繳養老金14539.07萬元,其中,企業養老保險發放10638.73萬元,征繳10864.67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發放468.98萬元,征繳3500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發放950.2萬元,征繳174.4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征繳2936.39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征繳3405.72萬元,新農合征繳2135.58萬元;生育保險征繳基金86.84萬元;失業保險累計征繳基金75.65萬元;全區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100.2%。
十一、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區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4%,本年度活立木總蓄積量61696立方米,增長4.2%。全年空氣品質達標率90.6%(三項監測指標),地表水質量達標率97.5%,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4%,單位GDP能耗下降到0.804噸標準煤/萬元。
全區全年共開展社會調查48例,接收社區矯正250人,解矯189人,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80件,調解組織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865件,調解率達100%;調處成功857件,調處成功率99%。
全區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7起(均為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人,受傷7人,直接經濟損失13.71萬元,其中,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0起,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49人。
註: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公報中各項指標增速無特殊註明均是指2016年與2015年同比結果。
3、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4年9月7日,石鼓區記載擁有19所學校。
合江中學 | 同興明德國小 | 旭升國小 | 都司街國小 | 建設新村國小 | 草后街國小 | 黃沙灣街道中心學校 |
成章國小 | 童星幼稚園 | 角山中心校 | 下橫街國小 | 荷池路國小 | 演武坪國小 | 松木鄉中心學校 |
童茵幼稚園 | 五家巷國小 | 五一路國小 | 合江國小 | 人民路國小 |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石鼓區共有2個鄉衛生院和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科技
2009年石鼓區,農業科技新建了角山鄉五星村矮晚柚種植示範基地、松木友誼村的大雁人工養殖示範基地和朝陽珍稀水果種植示範基地。這些基地共引進推廣百香果、大利棗、86-21高產紅薯、矮晚柚、良種板粟、紅松、大雁人工養殖等10餘項農業新技術、新品種。
交通
石鼓區是衡陽城區的北大門,衡陽市各交通大道縱橫交錯,南嶽高速公路和泉南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107國道貫穿南北。石鼓區緊鄰京廣鐵路、京廣高鐵,距衡陽東站僅15餘公里。
歷史文化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原名李寬中秀才書院。唐元和中(806-820年)李寬中於石鼓山尋真觀結廬讀書。刺史呂溫曾訪之,並作《同恭夏日題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日記其事。
宋至道三年(947年)寬中族人士真據其故事,復修書院,“會儒士講學”其中。景二年(1035年)知州劉沅(一作劉阮)秦清仁宗皇帝賜學田及“石鼓書院”額,遂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其後,改為州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中學堂,三十一年改稱南路師範學堂。民國時改為女子職業學校。抗日戰爭中,毀於戰火。今闢為公園,尚有明清碑刻留存,有明新版《石鼓書院志》3種。
石鼓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市石鼓區,海拔69米,面積4000平方米。
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六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闓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
風景名勝
石鼓山
石鼓山位於石鼓區境內蒸水和湘江匯合處,海拔68米,面積4000多平方米。一山雄峙伸入江中,東南北三面臨水,拱湘揖蒸,形若半島,江水猛漲時,水斷西端,便成一圓形山巒,波濤擊岩,浪花飛濺,有如鼓鳴;一說山形如鼓,一說浪擊石崖若鼓鳴,故名。
青草橋
俗稱“草橋”。位於中山北路北端的青草橋,橫跨蒸水,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此地原有渡口,稱青草渡。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衡州知府薛柏瑄始建木橋於青草渡,費銀800緡,米70擔。
1944年,日寇犯衡時被炸毀,後架木橋以通汽車。1949年5月9日,木橋被洪水衝垮,僅餘橋墩。衡陽解放後,在舊橋墩上架設臨時木橋。1956年7月,衡陽市人民政府撥款在原臨時木橋下游10米處新建橋墩,加高路基,橋面擴寬至10米,其中車行道寬7米,兩旁人行道各寬1.5米,成為石墩石拱、8孔中型公路橋,長166.35米,1957年元月15日竣工通車。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該橋數次維修加固。2009年大修一次。距今青草橋已成為市區內重要交通要道,是石鼓區境內臨江風光帶的主要景點之一。
來雁塔
來雁塔位於城區北部3公里的合江套下磯頭。據《衡陽縣誌》載:此處水流急湍,磯礙舟行,為利濟河道,明萬曆十九年(1591),衡陽人禮部尚書曾朝節倡議除磯興塔,以城南有回雁峰,故此處取北雁南來之意而名來雁塔。清同治十年(1871),衡陽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此塔,並書“來雁塔”三字嵌於正門之上。該塔高28米,七層八棱,拱門劵窗,石雕飛檐,石板樓面,斗拱樓頂,正門東南向,左右兩側門;基層門內,端坐石佛一尊,塔內石級,分兩路盤旋,可上頂層;塔旁建雙練亭。來雁塔拔地撐天,莊重雄偉,是衡陽市僅存的明代大型磚石結構建築,已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4年因日寇侵犯衡陽而脫落的半截銅製塔頂,現存於市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