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糜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石首糜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總面積1567公頃,主要保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護對象為麋鹿及其生境。保護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衝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源,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1991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麋鹿64頭,由於環境適宜,因此僅在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1998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在保護區內全部實現自然放養,恢復了野生習性,種群數量也由最初的64頭髮展到了800餘頭,成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基本信息

概述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1991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賴以生棲的濕地生態環境。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麋鹿64頭麋鹿在保護區內全部實現自然放養,恢復了野生習性,由於環境適宜,種群數量也由最初的64頭髮展到了千餘頭,成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簡介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總面積1567公頃,主要保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護對象為麋鹿及其生境。保護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衝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源,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1991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麋鹿64頭,由於環境適宜,因此僅在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1998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在保護區內全部實現自然放養,恢復了野生習性,種群數量也由最初的64頭髮展到了800餘頭,成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主要任務是實現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麋鹿重引進中國協定”第二階段目標,即在麋鹿原生地恢復自然種群,並保護其賴以生息的濕地生態環境。有關專家認為:石首保護區在中國首次成功重建了一個野外絕滅的物種種群,結束了數百年無野生麋鹿種群的歷史。

保護現狀

保護區以其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功的麋鹿野生繁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育實踐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讚譽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05年,麋鹿保護項目分別榮獲北京科技進步獎和中華環保基金會、國際野生救援會頒發的首屆“中國野生資源保護金獎”,石首市也因此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的光榮稱號。2006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自然保護區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保護區又被國家七部委聯合表彰為先進單位。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和石首市人民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保護區的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一是麋鹿野生種群發展迅速。1993、1994年和2002年,保護區先後三次從北京麋鹿生態試驗中心引進麋鹿94頭。截止2008年6月底,麋鹿種群數量突破1000頭,形成了保護區核心區、江南三合垸、小河楊波坦三個亞種群,且全部實現了自然放養,恢復了麋鹿的野生習性,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種群。2004年,在北京市科委組織召開的“麋鹿重引進項目”科技成果鑑定會上,專家們一致認定石首麋鹿保護區率先建立了世界上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無野生麋鹿的歷史,是中國物種重引進的成功典範。
二是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保護區內現有高等植物238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鳥類115種,既是黑鸛、東方大白鸛、天鵝、大鴇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主要棲息地,也是瀕危水生動物“長江女神”白鰭豚遷地之處。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被生物學家譽為“濕地基因庫”。
三是科研與科普教育逐步展開。保護區多次聘請知名專家前來授課,有力推動了保護區的科普教育工作。與此同時,針對自身科技力量不足的問題,保護區先後與北京麋鹿生態試驗中心、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科所、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武漢植物所、武漢大學環境資源學院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取得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和數據,為保護區規範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四是國際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2005年和2007年,保護區和英國烏邦寺進行了互訪。烏邦寺擬在2008年對保護區的科普宣傳、最佳化選擇和麋鹿種群結構給予大力支持。此外,保護區還同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在科普宣傳、濕地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大力合作。近幾年,歐美的許多友人、媒體也紛紛爭相造訪保護區,向世界報導保護區的發展。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1998年的那場特大洪水將保護區原有設施沖毀殆盡。災後,市政府先後斥資3000多萬元,整修加固天鵝洲防洪大堤,修建與省道的連線公路13公里和長達20公里的鋼質拉網,建成2000㎡的宣教中心,使保護區保護設施和辦公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市電信部門對原有通信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拉通了寬頻網路、LPTV及光線傳輸數字電話,實現了“三網一線”,豐富了職工文化生活,同時也為保護區的數位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保護區將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以野生麋鹿種群及其自然環境就地保護為核心,實現保護區資源管護、科學研究和科普宣教相結合,積極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限度地開展生態旅遊和多種經營,提高保護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將保護區建成融科學研究、環境教育、生態旅遊、自然資源有效保護為一體,管理水平達國內領先水平並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示範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