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石犀行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 ,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 ,天生江水向東流 。
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 。
今年灌口損戶口 ,此事或恐為神羞 。
終藉堤防出眾力 ,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 ,鬼怪何得參人謀 。
嗟爾三犀不經濟 ,缺訛只與長川逝 。
但見元氣常調和 ,自免洪濤恣凋瘵 。
安得壯士提天綱 ,再平水土犀奔茫。
作品注釋
《華陽國志》:李冰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里。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中市橋門,一在淵中。陸游《筆記》:石犀,在李太守廟內東階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陝之鐵牛。一足不備,以他石續之,氣象甚古。《全蜀總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今一在府治西南聖壽寺佛殿前,寺有龍淵,以此鎮之。一在府城中衛金花橋,即古市橋也。
《華陽國志》: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郡太守。
《漢·高帝紀》註:蕭何立未央宮以厭勝之術,《郭璞傳贊》:“雖稽象或通,而厭勝難恃。”
《莫愁歌》:“河中之水向東流。”
《華陽國志》:張儀築成都城,屢頹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遂得堅立。城西南樓,百有餘尺,名張儀樓,臨山瞰江。《成都志》:李冰為蜀郡守,化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設鬥牛之戲。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圮雖甚,秋潦亦不移。
李膺《益州記》: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謂天彭關。《元和郡縣誌》:灌口山,在彭州導江縣西北二十六里,文翁穿湔江灌溉,故以灌口名山。《舊書》:上元二年七月,霖雨,至八月方止。灌口損戶口或是此時。
《書》:“無作神羞。”范成大《吳船錄》:崇德廟,在永康軍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
《月令》:“季秋之月,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
《左傳》:“作法於涼,其弊猶貪。”《通鑑》:光武信用讖文,桓譚諫曰:“觀先王之所記述,鹹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
丘遲詩:“詭怪石異象。”《易》:“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朱註:《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水經注》、《成都記》,皆雲李冰作犀牛五頭,後來止二犀可見,其三頭已不存,所謂“缺訛只與長川逝。”缺,損其數。訛,易其處也。
祖孫登詩:“長川照落日。”
《論衡》:“天稟元氣,人受元精。”
《海賦》:“昔在帝媯、巨唐之代,天綱浡潏,為凋為瘵。洪濤瀾汗,萬里無際。”
沈約詩:“安得壯士駐奔羲。”《後漢·陳蕃傳》:“志清天綱。”《杜臆》:壯士,謂才相。天綱,謂國柄。《舜典》:“咨禹,汝平水土。”
1.《華陽國志》:李冰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里。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中市橋門,一在淵中。陸游《筆記》:石犀,在李太守廟內東階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陝之鐵牛。一足不備,以他石續之,氣象甚古。《全蜀總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今一在府治西南聖壽寺佛殿前,寺有龍淵,以此鎮之。一在府城中衛金花橋,即古市橋也。
2.《華陽國志》: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郡太守。
3.《漢·高帝紀》註:蕭何立未央宮以厭勝之術,《郭璞傳贊》:“雖稽象或通,而厭勝難恃。”
4.《莫愁歌》:“河中之水向東流。”
5.《華陽國志》:張儀築成都城,屢頹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遂得堅立。城西南樓,百有餘尺,名張儀樓,臨山瞰江。《成都志》:李冰為蜀郡守,化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設鬥牛之戲。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圮雖甚,秋潦亦不移。
6.李膺《益州記》: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謂天彭關。《元和郡縣誌》:灌口山,在彭州導江縣西北二十六里,文翁穿湔江灌溉,故以灌口名山。《舊書》:上元二年七月,霖雨,至八月方止。灌口損戶口或是此時。
7.《書》:“無作神羞。”范成大《吳船錄》:崇德廟,在永康軍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
8.《月令》:“季秋之月,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
9.《左傳》:“作法於涼,其弊猶貪。”《通鑑》:光武信用讖文,桓譚諫曰:“觀先王之所記述,鹹以仁義正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
10.丘遲詩:“詭怪石異象。”《易》:“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11.朱註:《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水經注》、《成都記》,皆雲李冰作犀牛五頭,後來止二犀可見,其三頭已不存,所謂“缺訛只與長川逝。”缺,損其數。訛,易其處也。
12.祖孫登詩:“長川照落日。”
13.《論衡》:“天稟元氣,人受元精。”
14.《海賦》:“昔在帝媯、巨唐之代,天綱浡潏,為凋為瘵。洪濤瀾汗,萬里無際。”
15.沈約詩:“安得壯士駐奔羲。”《後漢·陳蕃傳》:“志清天綱。”《杜臆》:壯士,謂才相。天綱,謂國柄。《舜典》:“咨禹,汝平水土。”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上元二年(761年)。黃鶴註:李冰作石犀以厭水滅。上元二年秋八月,灌口損戶口,故作是詩,然意亦有所寓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仇兆鰲《杜詩詳註》:
《石犀行》,諷廟堂無匡救之人也。此章分兩段。前八句為首段,譏厭勝之謬。江水東流,非關厭勝、目系灌口衝決,則知神不能為力矣。蜀人向夸此犀,盡誕妄耳。
“修築堤防出眾力”以下,此欲扶正道以杜神怪。築堤乃正道,厭勝乃詭怪。朝有良相以調元氣,自然水不為災。彼缺訛之物,非關經濟,何不提去以滅其跡乎。修築在官,而調和在朝,此推本之論也。
乾元元年九月,置道場於三殿,以宮人為佛菩薩,北門武士為金剛神王,召大臣膜拜圍繞。當時黷禮不經甚矣,故有厭勝詭怪等語。且自李峴貶斥,朝無正人,故有調和元氣之說。此詩寓言,亦確有所指矣。
名家點評
《杜詩解》:
“當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於上,人睹於旁,明明可見,不關犀牛之事。何得相傳爾許神怪,誣民視聽?真可痛恨也(“終借堤防”四句下)!
《義門讀書記》:
就正道中,又有本末。……總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王文簡古詩平仄論》:
(翁)方綱按:此篇凡三換韻,前六韻十二句,中二韻四句,末二韻二句,似乎多寡參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絕非參差也。
《唐宋詩醇》:
斥不經之談,歸之正道,筆力傑奡,不落言筌,視《石筍行》尤為擅勝。
《讀杜心解》:
《石筍》以無實擅名立論,《石犀》以厭勝不正立論。……“石筍”、“石犀”,亦復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杜詩鏡銓》:
此詩特詠古蹟。舊注謂托諷時事,殊可不必。結處亦傷廟堂無燮理陰陽之人也。一笑(“自古雖有”二句下)。探原之論,更進一層(“但見元氣”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