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成因

石油成因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有色可燃性油質液體礦物,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成因

正文

石油在自然界生成的條件及過程。這涉及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質、環境和機制,是石油地質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石油成因的研究非常困難,其原因有以下3方面:①石油易於流動,產出石油的地方,往往不是生成石油的地方(見油氣運移);②石油在運移過程中,其組成及性質發生了變化,致使在生成地的殘留部分與產出地的聚集部分在組成和性質上發生差異(見油源對比);③由於受到實驗技術水平的限制,對石油的某些組分的生成尚不了解,難以在實驗室條件下模擬石油生成的全過程。
石油成因的理論研究,由於對原始物質的看法不同,出現了有機與無機成因之爭,形成無機成因和有機成因兩大學派。無機成因論者認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無機物生成的(見石油無機成因說);有機成因論者認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有機物生成的(見石油有機成因說)。在有機成因學派中,又有早期成油說晚期成油說(見乾酪根成油說),以及唯海相有機質成油與陸相有機質亦能成油之爭(見陸相成油說)。目前,石油有機成因說得到絕大多數石油地質學者的支持,特別是石油有機成因的晚期成油說在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中占主導地位。石油勘探實踐表明,世界上已發現的99%以上的油氣田都分布在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岩區,火成岩變質岩中儲存的具有工業價值的石油是由附近的沉積岩中生成的石油運移而來。由於乾酪根熱降解成油說能比較合理地解釋石油的生成和分布,因而成為油氣資源評價的重要依據。
石油成因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尋找石油的工作起著指導作用。但目前乾酪根成油說,對某些石油形成機理還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有關石油成因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參考書目
 西北大學地質系石油地質教研室編:《石油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