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村前(氏族遷徙)
宋末元初,石橋頭先祖為避戰亂,從福建省莆田縣涵江鄉頂鋪豆芽巷祖居地南遷入廣東,曾於程鄉縣攀桂坊(今梅州市梅江區北部)短暫停留,乃攀桂坊第一望族“關西楊氏”(攀桂坊另有“紹德楊氏”,其原姓“林”,有攀桂坊“新楊”之稱)”;
1366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石橋頭開基祖楊庸道出生於攀桂坊;後隨父兄舉家遷至潮州府豐順縣湯坑大山背定居創業;
1412年,即明永樂十年,楊庸道攜夫人李氏及6個兒子(女兒多少未見記載)南下至海豐縣龍溪都龍江之西(今惠來葵潭一帶)定居;
建村後(歷史沿革)
創建石橋頭村:1426年,即明朝宣德元年,年屆花甲的庸道公攜長、次、季三子(均已成家)離開躬耕了達14年之久的龍溪都(龍江邊),到潮陽縣新興鄉洋烏都湯溪之東〔即今普寧市石橋頭天忠庵前〕墾荒種植,開基創村。創村時楊家在村東架有一木橋,故將遷居地取名曰“橋頭村”,後因木橋改建為石橋,故改用今名。是時已有洪、葉、何、李、韓、黃等十餘姓入住於今石橋頭湯溪之西,後經地師指點,楊氏一家始移至三龍會局之地〔即今石橋頭古寨內〕平整荒埔,重新結廬定居。此後百餘年,其它姓氏漸徒他處,該地始獨楊氏一姓;1563年2月20日,即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明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都置普寧縣,屬潮州府,“普寧”一名可能取自“普遍寧謐”或“莆田安寧寧謐”之意(莆諧音“普”,多數普寧人為莆田人之後),地處“洋烏都”與“<氵戎>水都”交界的石橋頭村在列。
1564年,即明嘉靖四十三年,普寧縣改名普安縣(萬曆十年,復名普寧縣),石橋頭屬普安縣洋烏都管轄;
1564年3、4月間,即嘉靖四十三年三月,潮州府總兵俞大猷率領6萬官兵[1],與入侵普寧的2萬名倭寇血戰於普寧縣<氵戎>水都神山溝(今軍埠鎮神山溝村),石橋頭屬駐軍營地之一;
1582年,即萬曆十年,普安縣的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石橋頭村在列;
1732年,即清雍正十年,潮陽縣<氵戎>水都170條村、貴山都西部93條村及洋烏都尾段45條村劃歸普寧縣。屬洋烏都的石橋頭村在列。同年,因行政區劃變革後,潮普兩縣皆有洋烏、貴山兩都,為避免地名互混,潮州知府周碩勛請改普之貴山為桂江都、洋烏為鐵山都。石橋頭村隸屬普寧縣鐵山都;
而後的200餘年裡,石橋頭曾以湯溪為界分石橋頭東鄉(石光,即今石橋頭東村)和石橋頭西鄉(石明,即今石橋頭中、西村);石橋頭東鄉曾劃
分入潮陽縣;
1950年6月,劃普寧縣石橋頭西鄉(即“石明”)歸潮陽縣陳店區,石橋頭東、西兩鄉同屬潮陽縣管轄;
1956年12月,潮陽縣撤銷區建制,改設3鎮44鄉(3鎮即棉城鎮、海門鎮、達濠鎮),石橋頭鄉與陳店鄉、司馬浦鄉同為潮陽縣44鄉之一;
1957年11月,潮陽縣內部重新調整為3鎮27鄉,石橋頭鄉併入大長隴鄉;
1958年5月,劃大長隴鄉(除汕柄村)歸普寧縣,石橋頭鄉在列;同年,改大長隴鄉為軍埠鄉,鄉政府設在軍埠村,石橋頭、大長隴等均屬軍埠鄉管轄;不久,軍埠鄉併入占隴公社;
1962年,從占隴公社析出軍埠片區設立軍埠公社,石橋頭屬軍埠公社;
1983年,改軍埠公社為軍埠區,轄內區劃不變;
1986年,改軍埠區為軍埠鎮,轄內區劃不變;
近20年來有過多次關於軍埠鎮行政中心前往石橋頭村或將石橋頭析出、分拆軍埠鎮的提議,但均無實質性進展。
地理概況
石橋頭,著名僑鄉,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南部,普寧市區往東13公里處,其東接陳店鎮(屬汕頭市潮南區),西連占隴鎮,北近南徑鎮,南連軍埠鎮的蓮壇村、何厝圍村。面積約5.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00餘畝(1998年)。2013年底有戶籍人口2.5餘萬,另有常年回鄉過節、且已落戶外地者約1.3萬人,合計籍貫人口累計近4萬,除此之外,還有近5萬祖籍石橋頭的庸道系子孫散居於世界各地,其中由庸道系子孫開基創建的村落有10餘座。石橋頭村現隸屬普寧市軍埠鎮,中心坐標(古寨寨門)為:北緯23°16′39″,東經116°17′16″。
基礎設施
公園 | 無 | 圖書館 | 無 |
文化廣場 | 似乎有 | 醫院 | 無 |
老人活動中心 | 祠堂借用 | 文化館 | 無 |
科技館 | 無 | 藝術館 | 無 |
體育中心 | 無 | 劇院 | 無 |
高級中學 | 無 | 初級中學 | 1所 |
國小 | 3所 | 幼稚園 | 2間 |
村史館 | 無 | 污水及垃圾處理廠 | 無 |
鄉間古話
在潮汕平原地區曾流傳著諸多“高僧雲遊”、“虱母仙”、“水猴”、“蛇精”、“楊文廣”等或關乎神魔、或關乎歷史英雄的傳說,然而那些都因年代久遠而難以考證。近一個世紀以來,關於石橋頭的趣聞倒是不少,然而或許因改革開放以來百姓忙於奔波生計而日漸淹沒於歲月之中,故依舊鮮有人聽聞,以下是收集於當地的兩則傳說:
一、傳聞80年代中後期,曾有一熱氣球從台灣海峽一路飄飛到石橋頭境內,後於該村的湯溪邊墜落,氣球內有何物尚屬未知;
二、傳聞丁卯年間(許是1987年),有一雲遊四海的僧人路經該村,得村東一鄉賢款待,高僧在臨走時,曾留下一席話:“石頭村(指“石橋頭”)看似百廢待興,然日後發展必有四難,自此往後半甲子(或指30年)內若未能消除,則後世必有大患。”哪四患,即“分地不均,教育不行,青林不見,淨水不復。進而‘無久變臭’”,後有人請半仙將高僧的話譯為以下四句:
堂內有私心房田無從分窮富兩重天房祖草生墳
鄉間無鴻儒庠序久不修才不若小鄰先聖心頭秋
堤上有刀斧青林變荒壩十里無蒼翠生機何處掛
村中無淨色水道臭熏天人畜無所適神佛駕雲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