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文廟

石屏文廟

石屏文廟位於石屏縣異龍鎮北正街,始建於元至正年間,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明嘉靖二年、天啟五年修葺並擴建,清順治、乾隆年間亦進行修繕。文廟面闊33.75米, 總進深96.33米,占地面積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現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先師殿、尊經閣等建築。泮池石雕憑欄雕刻細緻。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

石屏文廟石屏文廟
文廟創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至1368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毀於兵燹。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重建。明天順二年(1458年)重修大成殿及東西兩廡,並刻“石屏州廟學記”碑以記其事。明嘉靖二年(1523年)至天啟五年(1625年),對文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清初順治元年(1644年),知州劉維世和學正羅天柱又主持進行了全面修繕,使文廟面貌煥然一新。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大地震而並未受損。

結構布局

石屏文廟

欞星門為木石結構牌坊,通面闊31米,進深3.88米,通高13.5米,正中一間寬4.25米,進深3.88米,左右兩間各寬3.6米,進深3.88米。牌坊正面匾額書“欞星門”,背面書“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頌詞,為清乾隆時石屏州學正,蒙化(今巍山)人張瑞亮所書。鑲嵌於牌坊左右牆壁上的“太和元氣”四字,為清康熙(1662—1722)時石屏舉人塗晫所書,背面“鳶飛魚躍”四字為州人劉宣所書。

東西向兩邊側門各寬2.18米,進深1.74米,牌坊為單檐歇山頂,呈品字型,側門為單檐懸山頂,頂上鋪青瓦。

由牌坊而進,即是泮池。池上建造單孔石拱橋一座,俗稱“狀元橋”。泮池通闊20.2米,進深15米,占地面積303平方米,石橋寬2.8米,長15米,欄板高65厘米,望柱高160厘米。

過泮池,即是大成殿,殿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均為單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築。大成殿面闊17.3米,進深8.55米,占地面積147.9平方米。為五開間、三進間。單檐歇山頂,房頂鋪青瓦,殿頂豎琉璃寶瓶和獸吻。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用九架梁。用柱子24棵,其中檐柱6棵,無斗拱,僅檐柱頭上用一斗一昂。

再進為先師殿,是文廟的中心殿堂,面闊16.73米,進深10.9米,占地面積182平方米,單檐歇山頂,殿頂原豎琉璃寶瓶和獸吻,青瓦鋪頂。為五開間三進間,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用斗拱12攢,其中角科先師殿前有墀台,占地面積174平方米。正中龍雕兩邊各六道石階,供每年農曆8月27日祭祀孔子誕辰的主祭官員上下。斗拱4攢,平身科斗拱4攢,柱頭科斗拱4攢,整座建築用柱子24棵,其中檐柱6棵,金柱6棵。柱礎為青石,直徑60厘米,高29厘米,上有浮雕雙龍護寶圖。

先師殿前有東西廡各九間,東廡面闊30米,進深6.2米,通高4米,木結構平房,瓦頂。內供孔子的七十二賢牌位。由先師殿左右側門再進,就是崇聖殿。崇聖殿後面是尊經閣。

文物保護

石屏文廟
1983年10月公布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目為“石屏縣文廟及玉屏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