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五。
姓氏來源1、出自姬姓,為石石昔之後裔。據《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譜》等所載,春秋時衛靖伯之孫石石昔,有大功於衛,世為衛大夫,石石昔之孫駘仲,以祖父字為氏。2、出自他姓,以字為氏。據《春秋公子譜》所載,春秋時宋公子段,字子石;春秋時鄭公子豐有子名公孫段,字子石。兩者其後皆以字為氏。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A、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一帶)有人遷居中原,改為石姓;B、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將鮮卑烏石蘭氏改單姓石;C、據《後趙錄》所載,十六國張訇督改為石會,冉閔改為石閔;D、據《北史》所載,有婁姓改為石姓;E、上黨石姓,羯人之姓,其先為匈奴別部,後散居上黨、武鄉;F、石敬瑭之四代祖王景,為沙陀部人,石敬瑭冒姓石;G、據《九國志》所載,萬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國時前蜀利州司馬石處溫是也;H、金時女真人斡勒氏、石盞氏改單姓石;I、今侗、水、阿昌、滿、拉祜、回、土家、東鄉、黎、羌、蒙族有此姓。
姓氏始祖石石昔。本名公孫石昔,字石,春秋時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之孫,衛國賢臣。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殺掉衛桓公,州吁自立為君。此時石石昔已告老還鄉,為除掉州吁及其黨徒,石石昔設下巧計,假陳恆公之手殺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即衛宣公。石石昔在此次變故中表現的大智大勇,大義滅親,為世人所稱道,被稱為純臣。以後,石厚之子駘仲,以祖父的字為氏,為石姓。其後人尊石石昔為石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後,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為大夫。
分部地區石姓最早發源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以衛國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準確地說,在衛公子州吁弒其君後,衛姓已有在魯活動的身影。秦漢以前,石姓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時,石姓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並很快成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昌盛為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後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為開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姓是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後裔,河南石姓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後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九二九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五代時石姓在福建形成閩南望族。宋元以後,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初洪武年間,石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遠播海外。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東、陝西、遼寧、河南等省為多,上述六省石姓約占全國漢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歷史名人石申:戰國時天文學家,他與甘德所測定的恆星紀錄有八百一十多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有《甘石星經》。
石崇:渤海南皮(今屬河北)人,西晉權臣,以與貴戚王愷鬥富,爭為侈靡而聞名於世。
石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人,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石敬瑭:後晉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認契丹為父的“兒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予契丹,受後世唾罵。
石恪:成都郫縣(今屬四川)人,宋初畫家,擅畫佛道人物,其筆墨縱放,格調簡煉灑脫,誇張奇倔,開南宋梁楷減筆人物畫的先聲。
石守信: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名將。陳橋兵變,佐趙匡胤稱帝,杯酒釋兵權後,僅留虛職。
石普: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名將。曾入川鎮壓李順起義,後領兵與契丹、西夏作戰。以功封河南節度使,後分司西京。
石延年: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文學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詩風勁健,為歐陽修所推崇,文也勁健而善書,筆畫遒勁,顏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號為三絕。有《石曼卿詩集》。
石介: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宋代文學家,人稱徂徠先生,後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善豪翰,主張道統文統合一,推崇韓愈,反對西崑體,有《徂徠集》。
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進士,以詞名世,常以俚俗語寫男女之情,有《金谷遺音》。
石君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元代雜劇家,女真人。《秋胡戲妻》為其代表作。
石韞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狀元,官山東按察使。工詩善畫,尤工隸書,兼擅古文,著《獨學廬詩文集》。
石達開: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的翼王,有勇有謀,在太平天國前期的勝利進軍和奠都南京以及率軍西征中,屢敗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