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於13世紀初的《瓊管志》一書首次將南海(或其環礁)及其島礁分別稱為“萬里石塘”、“千里長沙”。由此至明清兩代,石塘作為我國南海(或其環礁)的通用名之一、長沙作為南海諸島洲暗沙等的通用名,而被廣泛使用,並見諸各類歷史文獻和輿圖,並劃分南沙等四個沙群。
萬里、千里,是泛稱漫長。《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
此前:
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崎頭”即我國古人對南海礁嶼和淺灘的稱呼;而“漲海”即我國古代對南海最早的稱謂。
隋唐時期分別以七洲洋、珊瑚洲、焦石山、象石等指稱南海海域或島礁,儘管名稱不盡相同,但表明隨著我國人民在南海活動的增加,對南海的認知程度逐步加深並趨向了具體化。
至宋代,南海諸島和南海海域已經成為我國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家園,不僅以“石塘”“長沙”對南海不同島礁和不同海域清晰地加以區別和命名,而且將南海諸島納入了版圖。目前所見把南海島礁命名為“石塘”的最早史籍,是宋代文獻《宋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