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石嘴山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9.3℃,年降水量256.3毫米。煤、陶土、雲母、石英等資源豐富。包蘭鐵路貫穿南北,109、110國道穿境,黃河水運暢通。
秦漢為北部郡地,西夏、元屬定州,清屬平羅縣。1941年設定惠農縣時,劃歸惠農縣。
歷史
原石嘴山區位於北緯39.2°,東經106.7°,地處市境東北角、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北端,居黃河西岸。區境水陸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為市區中最早的聚落,也是寧夏開發最早的工礦區之一。
區境北、黃河西側的河濱,自古以來就是聯繫銀川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天然通道。清乾隆初,石嘴子成為清代河套地區蒙漢貿易的重要市場。光緒年間,駐天津的英、德洋行陸續在石嘴子設定了10個分行,將在甘、寧、青收購來的皮、毛在此集中打包,經水陸兩路運至天津出口,石嘴子成為外國洋行在西北經營皮毛買賣的主要據點。
1949年9月惠農縣解放,屬惠農縣第八區。1950年2月,石嘴山調整為第一區第一鄉。
發展
1957年,石嘴山鎮升格為區級鎮。1958年,人民公社化,石嘴山鎮與尾閘鄉、下營子鄉合併成立燈塔人民公社,石嘴山鎮名仍保留。
1959年1月,惠農縣駐遷往石嘴山鎮。
1960年4月,在石嘴山組建南街、北街兩個城市人民公社,石嘴山鎮撤銷。不久以2個城市人民公社為基礎,成立了石嘴山市第一、第二2個區,區與公社合一。1962年5月兩區合併,定名為石嘴山市城區,下轄6個街道。1963年,將6個街道調整為南街、北街、河濱街、火車站等4個街道。
1972年2月,銀北地區成立。1973年6月,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改為地區轄市,石嘴山仍為市屬城區。1975年11月,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升格為地級市,駐地遷至大武口;此時,石嘴山城區改名為石嘴山市第二區。
1981年4月,石嘴山市第二區更名為石嘴山區。1987年6月,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成立惠農縣時,原屬郊區園藝鄉的沿環村劃入石嘴山區。石嘴山區轄南街、北街、河濱街、火車站等4個街道。
1997年,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12.1萬,轄北街、火車站、河濱、南街4個街道,區政府駐北街。
2000年,石嘴山區轄6個街道。總人口120739人,其中:育才路街道14848南街街道31641中街街道18460北街街道14008河濱街街道29407火車站街道12375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