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石嘴山市原下轄區]

郊區[石嘴山市原下轄區]

石嘴山郊區為原惠農縣改制為石嘴山市後的一部分。 1976年,撤銷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設定石嘴山市郊區,管轄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台、禮和等6個公社。 1979年將大武口區的的大武口公社、石嘴山區的園藝2公社劃歸郊區管轄。 1987年,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原郊區所轄的大武口鄉及園藝鄉的沿環村,分別劃歸大武口區和石嘴山區管轄;惠農縣轄7個鄉。 管轄尾閘鎮、下營子鄉、燕子墩鄉、西永固鄉、廟台鄉、禮和鄉,大武口鄉,園藝鎮

建制沿革

古代時期

春秋 惠農區(包括石嘴山郊區範圍)境為狄、戎雜居的遊牧之地,未劃入中央集權統治。

 統一六國後為北地郡轄。

漢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區境屬北地郡廉縣(治今平羅縣下廟鄉西南)轄。不久,歸屬朔方郡。

三國 西晉 區境先後為匈奴、羌、鮮卑等少數民族所據,復為遊牧之地。

東晉 十六國 區境先後為前趙(匈奴族)、後趙(羯)、前秦(氐)、後秦(羌)、夏(匈奴)各族政權所控制。

南北朝 太和初 區境屬靈州普樂郡。

北周(557年至581年)區境屬懷遠縣。

隋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屬廣閏縣;

仁壽元年(601年),為避太子楊廣名諱,改廣閏為靈武縣;至楊廣大業年間,區境又屬靈武郡。

 唐前期區境屬靈州都督府;安史之亂前後,屬朔方道節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區境屬定遠軍,後定遠軍升為縣;

景福二年(893年)升為州,名警州。

五代 區境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所控制,為靈州節度使轄區。

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將警州降為威肅軍;

北宋 屬陝西路靈州定遠鎮所轄。至道年間(995年至997年)改為威遠軍。

西夏 區境歸定州省嵬所轄。

 屬甘肅行中書省寧夏路(今銀川市)定州。

 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長城後(在今紅果子地區),河西北長城以北地區為蒙古部落所據。區境被蒙古部落控制。

嘉靖三十年(1551年),區境此時屬寧夏衛平虜守御千戶所。

清 屬甘肅省寧夏府平虜守御千戶轄。

雍正三年(1725年)改稱平羅縣,區境屬平羅縣轄。

雍正四年(1726年),屬寧夏衛寶豐縣(治平羅縣寶豐鎮)轄。

雍正七年(1729年),區境為市口堡屬寶豐縣。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因地震寶豐縣毀而併入平羅。

光緒年間(1908年)前,石嘴山設鎮。

近代時期

中華民國 民國初 區境屬甘肅省寧夏道(先後改為朔方道、寧夏道、寧夏行政區)。

民國18年(1929年)寧夏建省,民國30年(1941年),劃平羅縣的王全口、高莊、惠北、靈沙等地及其以北地區設定惠農縣,隸屬寧夏省轄。地域即為現惠農區。

現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4日惠農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黨政機關駐寶豐鎮,屬寧夏省轄。

1954年9月寧夏省撤銷,與甘肅省合併,設銀川專署,屬甘肅省銀川專署管轄。10月,縣黨政機關遷至黃渠橋。1958年9月銀川專署撤銷,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

1960年3月,在惠農縣的基礎上成立石嘴山市,惠農縣撤銷。

1950年2月,經寧夏省人民政府批准,惠農縣改劃為6個區,27個鄉,187個行政村。4月,又將6個區改劃為5個區27個鄉,168個行政村。同年,又將全縣的168個行政村劃為171個行政村。

1951年1月,寧夏省政府批准,將黃渠橋、石嘴山、寶豐3鎮定為城市地區。1952年3月,寧夏省政府將惠農縣定為丁一等縣。同時將全縣27個鄉改劃為5個區34個鄉。1953年全縣進行調整,轄5個區,34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4年3月,經寧夏省政府批准,惠農縣在原第二區、第五區的基礎上分別成立寶豐回族自治區、靈沙回族自治區,將原四區改為二區,一、三區不動,原各區所轄鄉不變,共5區34鄉。同年4月,惠農縣村建制,調整為225個村。10月15日,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會“撤區並鄉”的指示,惠農縣撤區並鄉,全縣轄2個回族自治區、24個鄉。

1956年2月,全縣調整,將小鄉合併大鄉,全縣轄15個鄉,231個行政村。同年8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寶豐、靈沙兩個相當區級的回族自治區撤銷,建立惠北、靈沙、寶豐、禮和4個回族鄉。又將石嘴山、黃渠橋2個鄉改建為2個鄉級鎮。全縣轄2個鎮,13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7年1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同意,石嘴山鎮由鄉級鎮改劃為區級鎮。10月25日,將外西河鄉與燕子墩鄉合併為燕子墩鄉,東永固鄉與渠中鄉合併為渠中鄉。全縣轄2鎮11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8年8月,撤銷黃渠橋鎮,保留石嘴山鎮,撤銷鄉的建置,建立3個農村人民公社,全縣轄1鎮3個人民公社。1鎮3個人民公社為:石嘴山鎮,燈塔、五星、紅旗人民公社。11月3個人民公社分別改名為尾閘、黃渠橋、寶豐人民公社。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決定“設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黃渠橋、燕子墩、渠中、寶豐、禮和、廟台、尾閘、下營子、黃渠拐子等10個鄉(鎮)劃為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餘地區劃歸平羅縣”。(國務院1960年議字10號檔案)。市政府機關駐石嘴山鎮(今惠農區北街)。

同年3月市成立時,鄉已改為人民公社,時轄一個區級鎮——石嘴山鎮和尾閘、寶豐、黃渠橋3個公社。

1961年5月,將原3個公社調整分置為8個公社:尾閘、下營子、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寶豐、廟台、禮和。

1963年6月,將國營園藝場改為園藝公社,將黃渠橋、寶豐兩公社劃歸平羅縣,將大武口公社劃入。時有1區(城區)1鎮(大武口鎮)和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廟台、禮和、園藝、大武口8個公社。

1970年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駐尾閘公社。轄8個公社和“五七”農場、農林牧場。時有3區(城區、石炭井區、郊區)1鎮(大武口鎮)。1971年,郊區撤銷,各公社仍由市直轄。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決定將大武口、園藝公社劃歸為郊區管轄。轄8個公社,36個大隊、253個小隊。設定石嘴山市郊區,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

1976年12月1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為縣級市轄區,轄6個公社、32個大隊、235個生產隊。6個公社為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禮和、廟台。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決定將大武口、園藝公社劃歸為郊區管轄。轄8個公社,36個大隊、253個小隊。設定石嘴山市郊區,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

1983年6月,郊區農村人民公社全部實行政社分開,將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小隊更名為村民小組。全郊區轄8個鄉,63個村,351個村民小組。

1987年6月,惠農縣恢復建置,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大武口鄉大部分劃屬大武口區,園藝鄉安樂橋以東,三排以西地區劃屬石嘴山區,全縣轄7鄉48個村,303個村民小組。

1988年底,增置馬家灣鎮,轄惠東、惠西兩個居委會和馬家灣子、中渠、西渠3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轄惠農縣和平羅縣的寶豐、黃渠橋、高莊、靈沙、惠北5個鄉鎮和石炭井區的部分地區。

1994年,將園藝鄉更改名為園藝鎮,全縣轄2鎮6鄉。

1995年7月23日,在紅果子地區增設紅果子鎮,全縣轄3鎮6鄉。

2002年9月,根據石嘴山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實施,惠農縣將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管轄。

2003年7月1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2003]年78號檔案,批准惠農縣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惠農縣轄三鄉兩鎮,即禮和鄉、廟台鄉、燕子墩鄉、紅果子鎮、尾閘鎮。(7月18日,尾閘鄉更名為尾閘鎮)。

2004年1月30日,寧政發[2004]7號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的通知》,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成立惠農區。4月,石嘴山市惠農區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1976年12月1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為縣級市轄區,轄6個公社、32個大隊、235個生產隊。6個公社為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禮和、廟台。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決定將大武口、園藝公社劃歸為郊區管轄。轄8個公社,36個大隊、253個小隊。設定石嘴山市郊區,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

1983年6月,郊區農村人民公社全部實行政社分開,將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小隊更名為村民小組。全郊區轄8個鄉,63個村,351個村民小組。

尾閘鎮 轄1個居委會、轄6個村委會:民安佳苑社區;尾閘村、和平村、團結村、下莊子村、聚寶村、西河橋村。
園藝鎮 轄6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橋東、吉運、靜安、靜寧、惠民、水韻名都;安樂橋村、園藝村、底埂村。
廟台鄉 轄7個村委會:省悟村、寇家橋村、靜安村、李崗村、東永固村、通風村、樂土嶺村。
禮和鄉 轄7個村委會:永平村、星火村、銀河村、紅柳崗村、紅柴梁村、禮和村、沿河村。
燕子墩鄉 轄10個村委會:燕子墩村、外西河村、汪家莊村、上寶閘村、路家營村、簡泉村、黃渠拐子村、蛟龍口村、西永固村、雁窩池村。

紅果子鎮 轄4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惠東、惠西、紅果子、長城;馬家灣村、下營子村、上營子村、寶馬村、五渠村。(以上鄉鎮資料來源於惠農區政府網站)

地理環境

石嘴山市郊區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北與石嘴山市石嘴山區接壤,是寧夏的北大門,距首府銀川市80公里。

自然資源

區境地貌由賀蘭山丘陵地、洪積傾斜平原、黃河衝擊平原三部分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1300米。屬於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秋涼天氣爽,冬冷不嚴寒。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水量為141 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83.65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為70%,居寧夏之首,太陽總輻射值全年為6027兆焦耳/平方米。

地質地貌:
區境地貌由賀蘭山丘陵地、洪積傾斜平原、黃河沖積平原三個單元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約1300米,相對落差約200米。 賀蘭山脈雄峙西北,為區境天然屏障。黃河沖積平原為銀川平原北部極端。
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
自然資源:境內賀蘭山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個礦藏寶庫。已探明資源有煤炭、矽石、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白銀、鐵礦、 燧石、雲母、方解石、水晶、長石、石英岩等2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炭資源保有儲量約為17.7億噸,低硫粉塵少,燃燒值高;粘土地質儲量2081萬噸,石灰岩儲量5億噸,白雲岩儲量527萬噸;矽石資源儲量13億噸,矽石的二氧化矽平均含量達98%,是生產矽系產品的主要原料,區內地域廣闊平坦,日照時間長,發展光伏產業產業鏈前景廣闊。賀蘭山290處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萬立方米,泉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水質甘甜清爽。
土地資源:全區耕種土地面積88.87萬畝,在冊耕地11.6萬畝,實種耕地26萬畝。以山坡地、河灘地為主的近15萬畝可墾荒地連片開闊,地勢平坦,便於大面積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秋涼天氣爽,冬冷不嚴寒,宜於各類作物生長。
生物資源:黃河濕地綿延30公里長,面積約10.7萬畝,其中天然紅柳林5萬畝,野生動物資源59科236種,植物資源62科268種。
礦產資源:區境內賀蘭山探明的原煤儲量在17.7億噸以上。煤炭、矽石、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白銀、鐵礦、燧石、雲母、方解石、水晶、長石、石英岩等20多種礦產資源品質好、儲量大。賀蘭山290處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 萬立方米,水質甘甜,泉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自然概況:區境地貌由賀蘭山丘陵地、洪積傾斜平原、黃河衝擊平原三部分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1300米。屬於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秋涼天氣爽,冬冷不嚴寒。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水量為141 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83.65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為70%,居寧夏之首,太陽總輻射值全年為6027兆焦耳/平方米。

歷史文化

惠農區人文地理獨特,距5A級風景沙湖50公里,西夏王陵100公里。境內有眾多古老文化遺址和風景優美的獨特自然景觀,西夏遺址、長城雄關、賀蘭山岩畫記載著古老的文化和歷史淵源;黃河濕地和萬畝紅柳園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奇異景色;省嵬古城遺址和古生物化石向人們揭示了這片古老土地的蒼桑歷史。

有西夏時期建造、後毀於地震的省嵬城西夏遺址;有2000餘幅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的秦漢以前的賀蘭山岩畫;有逶迤壯觀的明長城遺址和珍貴的長城“錯位”地質資料;有明初永樂年間的古城堡遺址;更有距今3萬年至15萬年的犀牛、大象、野豬、大角鹿、盤羊、獵狗及虎、狼等20多個種屬的古生動物化石資料;白虎洞、羅家園居高臨下,盡覽全區風貌,留下了許多古老而神秘的傳說;境內封育的四合木更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殘遺瀕危珍惜植物,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貓。寧夏境內集中連片的生長區僅存於石嘴山區最北端的麻黃溝。濃郁的回鄉風情和賀蘭山自然景觀構成了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位於石嘴山區河濱工業園區的恆力生態鹿業科技園,以開發西部生態環境為根本,已圈養鹿460餘頭,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黃河中的三角洲——萬畝紅柳園,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更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風景名勝

境內有眾多古老文化遺址和風景優美的獨特自然景觀,有待於開發建設利用。有西夏時期建造、後毀於地震的省嵬城遺址;有2000餘幅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的秦漢以前的賀蘭山岩畫;有逶迤壯觀的明長城遺址和珍貴的長城“錯位”地質資料;有明初永樂年間的古城堡遺址;更有距今3萬年至15萬年的犀牛、大象、野豬、大角鹿、盤羊、獵狗及虎、狼等20多個種屬的古生動物化石資料;白虎洞、羅家園居高臨下,盡覽全區風貌,留下了許多古老而神秘的傳說;境內封育的四合木更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殘遺瀕危珍惜植物,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貓。寧夏境內集中連片的四合木僅存於惠農區最北端的麻黃溝。濃郁的回鄉風情和賀蘭山自然景觀構成了旅遊資源的主要特點,位於石嘴山區河濱工業園區的恆力生態鹿業科技園,以開發西部生態環境為根本,已圈養鹿460餘頭,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黃河中的三角洲——萬畝紅柳園,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更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坐落在黃河岸邊的石嘴山市惠農區是一座美麗的濱河城市,她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北端,距銀川90公里,距國家王牌景點沙湖50公里,黃河從這裡流出寧夏。乳育著這裡20多萬回漢兒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