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印版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分單色和彩色兩種,是德國A·遜納菲爾德於1798年發明的。它是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溶的原理創製的。
其基本程式是:先將文稿平鋪在石版上,上面塗上脂肪性的藥墨,使原稿在石版上顯印出來,然後塗上含酸性的膠液,使字畫以外的石質略為酸化再開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無色,未酸化的部分拒水著墨而顯色,這樣便將字畫按原樣印在空白紙頁上。
石印版也非常適合在宣紙上印刷,且版面能夠根據需要隨意縮放,大部頭的叢書、類書體積因而大為縮小,一些稀見的字畫碑帖、名人手跡通過石版影印,也得以化身千萬,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我國早期的郵票也有不少是採用石印版印刷的。
技術
石印技術早在19世紀初的歐洲就已經普及,我國已知最早出現的石印品是1834年廣州出現的外國人所張貼布告。可惜,石印技術僅火了半個多世紀就被後來居上的鉛印技術所替代。不過,石印技術對我國印刷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石印技術的出現,是解放了雕版印刷的勞動,由於用石印術印書,一可省去繁瑣費時的雕版程式,二可降低成本,三是版面還能根據需要隨意縮小放大,差錯少,故一經出現,立刻就為國人所接受。
自清末到民國,我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1874年,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始設石印印刷部,開始印製教會宣傳品;1876年,創設申報館的英國人E·美查在上海開設了點石齋石印局,開始石印圖書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彙》、《康熙字典》、《佩文韻府》、《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等;隨後中國人徐裕子、徐潤等於1881年先後開設了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專印古書,如《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齋書畫譜》等;此後李盛鐸創辦的蜚英館、凌陛卿開設的鴻文書局等許多石印書局也相繼出現。
在我國用石印技術印刷彩色圖畫的,以鴻文堂五彩書局為最早,該局專印彩色錢票,經理鄔金亭;此後魏允文、魏天生於1882年創設中西五彩書局,專印彩色圖畫;富文閣、藻文書局及後來的彩文書局、崇文書局等,也經營彩印;俞復、廉泉等創辦的文明書局,於1904年開設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課本、圖畫和地圖,色彩鮮艷。中國圖書公司也出版了彩色石印地圖、教學掛圖等;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採用直接照相石印法,次年又採用彩色照像石印法,也算是影印。
印刷郵票
採用石印版印刷郵票,最早在清代就有,以後在中華民國、中國解放區都有用石印版印刷的郵票。
清慈禧壽辰紀念郵票、蟠龍郵票日本版就是石印版印刷的。蟠龍郵票是清末使用量最大的常用郵票。郵票的設計者為曾經設計萬壽郵票的費拉爾(Mr.R.A.deVillard),圖案為蟠龍(分單位面值),躍鯉(角單位面值)和飛雁(圓單位面值)。按照印數的方式不同分類,可以分為石印版蟠龍和雕刻版蟠龍。石印版蟠龍由日本築地活版製造所承印,所以集郵界通常稱之為“日本版蟠龍郵票”。雕刻版蟠龍郵票則委託英國倫敦滑鐵盧公司承印,集郵界稱之為“倫敦版蟠龍郵票”。在發行時間上,日本版蟠龍郵票早於倫敦版蟠龍郵票。
中國解放區第一枚郵票,贛西南赤色郵政郵票也是用石印版印刷的。1930年2月間,紅四方面軍在江西吉安召開前委會,會議決定湘贛邊、贛南、贛西三個特委合併為贛西南特委,並將贛西蘇維埃政府改為贛西南蘇維政府。與此同時第一個赤色郵政管理機構——贛西南赤色郵政總局,在江西吉安縣富田成立。總局局址設立在富田犁頭咀。它是我工農紅軍在江西蘇區建立的第一個郵政機構。當時,蘇區根據地通信均是免費寄遞,主要為黨、政、軍和機關團體服務。隨著蘇區的發展,經濟、文化建設的興起,人民民眾的通信隨之增多,大約在1930年五六月間,贛西南郵政總局,開始發行了第一套赤色郵票。在當年10月,再次發行了第二套赤色郵票。這是蘇區最早發行的郵票。1930年5、6月和10月,先後曾發行過兩套赤色郵票,共約5枚。第一套1枚,第2套3枚,據報導現在又發現半分票1枚,假如是真的話,第2套就是全套4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