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不同版別的郵票,在畫面內容、文字元號、齒孔度數與特徵、刷色、紙質、版銘乃至面值、票幅、背膠等方面,常有所區別,所以即使它們的面值完全相同,其收藏意義和經濟價值卻是相異的;而對不同版別郵票的區分,正是傳統集郵愛好者的重要研究課題和應備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鑑賞能力、認識水平與鑽研精神。
歷史
首次印刷、發行的郵票稱原版郵票。通常郵票是限量印刷、發行的,當印夠計畫數額之後,母版和印版都要銷毀。如果母版不毀,經過若干年之後,仍用它製成印版重新印刷郵票發行,這些郵票就稱為“再版郵票”;要是對母版稍加改動後,再次製成印版印刷郵票發行,這些郵票就叫“改版郵票”或“新版郵票”。中國紀1至紀13,特1、2、4及東北貼用紀1至紀8等24套郵票,均發行了改版郵票。一些郵友稱這些郵票是再版郵票,嚴格地說並不十分確切。上述改版郵票,在圖案或文字上與原版有明顯區別,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對此作了詳細說明。一般地說,首次設計印刷的郵票算為第一版,如改版再印,稱為第二版,余類推;同一印版的郵票有時分成幾次印刷,則分別稱為一次印刷、二次印刷等等。
普通郵票因為消耗量大,往往會再版或改版印刷多次,集郵者如果能把某一時期、某類或某系列郵票的所有各版收集齊全,往往可在傳統郵集的展出中嶄露頭角,獲得高分(當然還得有稀缺實寄封充實)。中華郵政時期發行過多個版別的孫中山普票,從1931年8月倫敦版一次,到1949年6月重慶華南二版,總數多達19版,可謂式樣紛繁,變異甚多,洋洋大觀,如果深入研究,當會趣味無窮,這正是普票耐人尋味的一個重要原因。
集郵者區分郵票版別的方法,除了上述依據郵票本身的特徵之外,還可依印版名稱分(膠印、凸版、凹版等),依發行先後次序或編號分(如第×版或普1、普2等);或以印刷廠的命名分(如商務版、郵電版、北京人民版等),以印刷地區分(如上海版、南京版、北京版等),因此,要備有郵票目錄參考,要十分注意從郵票的邊紙和版銘上蒐集各種信息。我國上世紀50年代發行的《天安門圖案》普通郵票,有普1、2、3、4、5、7、9共七個版別,都可以從上述區分標誌中找出依據來。
識別郵票版別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搞傳統集郵,也不收集普票,又何苦去化氣力研究版別呢!這種說法欠妥,因為即使是搞專題集郵或收集紀特郵票,也仍然要注意區分版別。前面講到,中國部分紀特票,就有原版和再版(實為改版)之分,二者的珍罕性和市價是大不相同的,如紀1的原版和再版市價各約為35、15元,特1的原版和再版市價各約為150、40元。如果你花原版價去購買再版票,豈不太虧;如果在郵集中,不加區別地將原版、再版票混放在一起,豈不貽笑大方。試問,不注意版別能行嗎?我國有些原版郵票屬於錯票,並且還是公認的票中珍品,如紀20、紀54(圖2)、紀92-1等原版票即屬此類,對此,我們總不該一無所知吧?朝鮮發行的第三屆亞洲冬運會小全張,澳門發行的華士古達嘉馬航海路線小型張,都有原(錯)版和改(正)版之分,購買和使用時也是不可不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