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包城遺址位於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石包城鄉政府西南約3公里處的一個小山岡上,城堡東臨小河,南瀕草灘,西涉沼澤,北靠小丘,後有榆林河流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視野開闊,可以清楚的看到四面數10公里地方的情況。城堡為長方形,城牆四壁保存較為完整,東西長144.4米,南北寬77米,殘高6--9米,寬1.7—5米不等,以片麻岩為主壘砌而成,四角呈方形,有早期敵樓建築遺存。城牆的馬面、敵樓均有後世修補的痕跡。城內分布石砌房屋遺址十多處,殘高0.5—1米不等。1987年文物普查時,在城內發現一頹廢塔基,呈方形,長寬不足3米,深2米許,四周牆上有兩層壁畫,經專家鑑定,下層為魏晉時期作品,上層為元代作品。北牆中間壁畫上有清代屯墾兵士的姓名題記,可惜後遭破壞。城門東側有一夯土高台,可能為後代所築,傳說為點將台。城後小丘頂上開闢一平場,略呈方形,邊長約60—70米,邊沿也用片麻岩和花崗岩壘砌,似為練兵校場。城周圍有護城壕,用石塊夾白茨築成,距城牆約20米,深約15米。
石包城在古代名雍歸鎮。在城南石板墩村的一處面向西南的寬闊山坡上,也有一座古城堡遺址,據考證為新鄉鎮。與雍歸鎮、紫亭鎮(黨城遺址)同為當時保護絲綢之路、預防吐蕃北侵的邊塞重鎮。在石包城南40公里的山坡上,有一座保存較好的烽燧遺址,名石板墩,殘高約12米,底邊寬約10米,墩周圍有築牆痕跡,靠北牆處有房屋遺址。該墩地處新鄉鎮和雍歸鎮兩城之間,地勢險要,儼然為沿山通道和南進北出的一個門戶。根據附近殘存才紅砂陶和灰陶片等遺物分析,這些遺址始建於東漢至魏晉時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清代《重修肅州新志》記載,石包城“路通青海,高峻險厄。比於鐵峽金墉,登臨極望,洵足雄視邊徼”。當時被列為柳溝衛(今瓜州東部)六景之一,詩人多有唱和。具有代表性的,如雍正年間的工部侍郎馬爾泰有詩云:翠壁崚嶒接玉霄,岩城豎起自何朝。五丁運力開神域,四郡連峰警夜刀。衰草當年遺戰壘,秋風此日靜天驕。周行已遂登臨意,不憚經年萬里遙。
石包城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東北方向148公里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肅北縣城、瓜州縣城和玉門市新市區均有公路通車。(任文軍)
相關詞條
-
石包城鄉
石包城鄉位於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東北部,鄉鎮行政區域面積691000萬畝。鄉鎮總戶數280戶,鄉鎮總人口1010人,鄉鎮從業人員487人。石包城鄉政府...
基本介紹 歷史情況 鄉鎮風光 醫療衛生事業 -
石包城
石包城,位於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石包城鄉境內, 為唐宋時期的雍歸鎮。是草原上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堡,這裡有少女般柔美的草原,有漢子般挺拔的冰川——因此這裡是草...
地理位置 管轄歸屬 現在環境 -
石包城水簾洞
這樣,數股泉流涓涓匯成小河--榆林河,河水又嘩嘩地以"S"形繞石包城新鎮流過。 "水簾"後凹進去的岩崖,就是所謂...
簡介 特點 -
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
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是1956年公布的江蘇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於無錫市和常州市交界處。遺址現存東城和西城兩個小城,兩城共一隔牆,兩座小城的北牆已不...
遺址概況 遺址規模 歷史沿革 考古發現 專家點評 -
樟樹築衛城遺址
築衛城遺址,中國長江流域贛江下游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主的遺址,也有青銅時代的遺存。位於江西省清江市城東。1974、1977年江西省博物館、北京大學、廈門大...
得名 簡介 遺蹟 歷史 主要景觀 -
包[包姓]
包[讀音為bāo(ㄅㄠ)姓,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 包姓源於風姓包氏,出自中國三皇五帝...
姓氏起源 得姓始祖 分布 郡望堂號 代表人物 -
包姓
包[讀音為bāo(ㄅㄠ)姓,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同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 包姓源於風姓包氏,出自中國三皇五帝...
姓氏起源 得姓始祖 分布 郡望堂號 代表人物 -
石峁遺址
石峁(mǎo)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初...
遺址規模 歷史年代 發掘成果 發掘意義 保護工作 -
阿力麻里城遺址
阿力麻里城遺址在霍城縣西北的克乾平原,現在已成為一片農田。阿力麻里,突厥語"蘋果"之意。1957年1月,阿力麻里城遺址被自治區列為第一批保護單位。
遺址概述 地理位置 歷史來由 宗教發展 從錢幣看阿力麻里城的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