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新星

矮新星

一類爆發規模較小、頻次較高的爆發變星。矮新星在許多方面同新星和再發新星類似。矮新星準周期地爆發,光度陡然增亮,又慢慢變暗。不過光度變幅較小,一般不超過6個星等。爆發平均周期較短,約10~200天不等。

正文

一類爆發規模較小、頻次較高的爆發變星。矮新星在許多方面同新星再發新星類似。矮新星準周期地爆發,光度陡然增亮,又慢慢變暗。不過光度變幅較小,一般不超過6個星等。爆發平均周期較短,約10~200天不等。有兩類矮新星:一類稱雙子座U型星或天鵝座SS型星,目前已發現250個以上;另一類稱為鹿豹座Z型星,已發現30個以上,它們的變幅比雙子座U型星小,平均2~3個星等,周期更短(10~20天左右)。統計研究表明,矮新星的平均變幅ΔmV和平均爆發周期P之間存在如下關係:ΔmV=0.4+1.85lgP(P以天計)。這一關係也適合於再發新星,歷史上曾用它預報了北冕座T星的再發。許多矮新星也是雙星,是由一顆黃矮星或紅矮星和一顆白矮星或藍亞矮星組成的密近雙星系統,軌道周期約幾小時。
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冷星充滿臨界等位面,通過內拉格朗日點將物質拋向熱矮星,形成吸積盤熱斑。對雙子座U的觀測表明,爆發時隨著亮度的增加,由食引起的變光深度越來越淺,食的開始時間越來越早,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光度極小時(正常階段),矮新星光譜是連續譜加上強而寬的H、He和CaⅡ的發射帶,並有氫的連續發射。光度極大時,強發射帶消失,基本上是早型(B、A型)的純連續譜,色溫度比光度極小時明顯增高。根據綜合光譜和光度資料,可以認為矮新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冷星的變熱,而冷星體積的變大和熱星吸積盤的變亮則是次要原因。這同新星的爆發是由於殼層拋射,因而有效光球面積增大致使光度突增是不一樣的。至於冷星表面溫度突然增高,很可能是因為它的物質拋射率突然增加,外層大氣很快脫離冷星而露出了溫度較高的內層所造成的。有人認為矮新星是大熊座W型密近雙星演化的產物,但對此爭議很大。特短周期矮新星的引力波問題是一個較新的研究課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