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檐金盞苣苔

短檐金盞苣苔

短檐金盞苣苔,屬於金盞苣苔屬、苦苣苔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

基本信息

短檐金盞苣苔

種中文名:短檐金盞苣苔

短檐金盞苣苔短檐金盞苣苔

種拉丁名:Isometrumglandulosum(Batalin)Craib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葉蓮座狀,外層葉具短柄,內層葉近無柄;葉片披針狀卵形,長1.5一3.5厘米,寬1.1一1.5厘米,頂端鈍,基部楔形,邊緣具圓齒,上面成泡狀隆起,近無毛,下面成蜂窩狀,沿葉脈密被褐色長柔毛,側脈每邊5—6條,上面下陷,下面隆起;葉柄長l—1.5厘米,具溝槽,被褐色長柔毛。聚傘花序2次分枝,腋生,3—5條,每花序具3—6花;花宇梗長6—9厘米,被較密的褐色長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苞片線狀披外形,長5毫米,被銹色長柔毛;花梗長4—14毫米,被較密的褐色長柔毛和腺狀短柔毛。花萼裂片披針形,長約3.5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鈍,全緣,外面被褐色長桑毛,內面無毛。花冠鍾狀.紫紅色,淡紫色,長10—15毫米,直徑約9毫米,外面微被短柔毛,內面無毛;筒長8一10毫米;檐部短,為簡長度的1/3,上唇長約4毫米,微凹,下唇長約2.5毫米,裂片寬卵形,長約2&米,寬10—11毫米,邊緣具波狀細圓齒。雄蕊無毛,上雄蕊長7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5毫米處,下雄蕊長5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3.5毫米處,花絲扁平,花葯長1毫米,藥室不匯合;退化雄蕊長0.5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0.5毫米處。花盤高1.7毫米。雌蕊無毛,短於花萼,子房長約3—7毫米,直徑約1.3毫米,花柱略短於子房,長約3毫米,柱頭小,微凹,長約0.3毫米。蒴果線狀長圓形,長2.5—3厘米,直徑約3毫米,無毛。種子長約0.6—0.7毫米。花期7—8月。

地理分布:產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

生境:生於山坡路旁,海拔800—1100米。

金盞苣苔屬

屬中文名:金盞苣苔屬

屬拉丁名:Isometrum

本屬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葉均基生,具柄或近無柄;葉片不分裂或羽狀淺裂,邊緣具粗齒,通常兩面被毛。花葶2—5條,被柔毛或腺毛。聚傘花序腋生,不分枝或二至三次分枝,具花2—12朵;花序梗與花梗被褐色長柔毛和短腺毛,稀無腺毛;苞片2。花萼鍾狀,5裂近基部,裂片相等,外面被短毛;花冠鐘形或細筒形,淡紫色、紫紅色或藍紫色,外面被毛,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

本屬花粉形態:I.Farreri花粉近球形至近長球形,極面觀為近圓形。大小為(17.4一)18.9(一20)×(14.8一)16.9(一1-8.3)微米。3擬孔溝,溝長而較狹,具溝膜,上有顆粒狀突起;擬孔界限不清楚,向外突出。外壁厚度約1微米,內外層等厚,細網狀紋飾。網脊較粗;網眼較小,向溝邊逐漸變小,呈穿孔狀。圖117.2.本屬生境:生於陰濕岩石上,路邊岩壁上,林下陰濕岩石上或山坡路旁。海拔500—3900米,但大多數種分布於500—2000米之間。

本屬分布:四川:金川、茂縣、茂汶、黔江、澎水、康定、馬爾康、紅原、大金、小金、黑水、灌縣、峨眉、南坪、汶川、丹巴、城口、白玉、巴塘、寶興、漢源、冕寧、邛99、天全、蘆山、石柱。陝西:佛坪、沔縣、勉縣、太白山、略陽、鎮坪。甘肅:宕昌、文縣、徽縣、武都。湖北:竹溪、利川、鹹豐。廣西:龍勝、臨桂。地圖117.

苦苣苔科

科中文名:苦苣苔科   

科拉丁名:Gesneriaceae

本科概述:該科約140屬,200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6屬,約416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少數屬往北分布,最北可達遼寧西部。其中28屬為我國特有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