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螺旋

知識螺旋

知識螺旋是知識創新所呈現的螺旋上升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本屬於個人的知識變為員工的知識的過程,即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變,顯性知識通過知識管理工具進行加工、整理、總結,變為另一種更加容易獲取的顯性知識,員工學習顯性知識後變成自己的隱性知識,從而提高員工的知識與技能。知識螺旋隨著個體知識的組織化而不斷增大。知識起始於個體,通過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互動作用而不斷增多,使個人知識在組織範圍內拓展,並使之具體化,進而轉化為組織內的知識網路體系的一部分。

目的

從既有知識〈Platform Knowledge〉追求目標知識(Target Knowledge);減緩知識落差或跨越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

理論根據

1.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互動的規模隨著知識本體層次的上升而擴大;

2.組織知識的創造即是一種螺旋過程,由個人的層次開始,逐漸上升並擴大互動範圍;

3.在某些部分適度重疊,以創造共同的認知基礎,以簡化內隱知識的交流---冗餘(Redundancy)。

過程

知識轉換的過程:社會化→外化→結合→內化→社會化→外化→ …

動員個人的內隱知識,經過外化成外顯知識;

經結合成另一種外顯知識;

再將之內化成內隱知識,以成為既定的觀念與工作習慣;

最後透過相互觀察與模仿學習,將內隱知識社會化。

知識螺旋和創新過程

產品創新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新知識的發展過程,產生一個想法需要知識的交流,而想法最終成為創新的知識則需要充分套用個人組織、內部外部的知識,可以說,它和知識螺旋有著密切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1.產生一個想法需要知識社會化過程

2.開發一項發明需要知識外在化過程

3.實現一個創新需要知識結合化過程

4.激發一種衝動需要知識內隱化過程

運作

就知識管理的目的而言,為了增加企業的競爭力,也意味著要有效地擴大組織與個人的知識範圍。Nonaka所提出的知識螺旋的原理,正說明了知識在組織內部,經由幾種活動的運作與循環,有效地擴大了個人與組織的知識範圍。其運作的模式可以下圖做一簡單的表示:

知識螺旋圖 知識螺旋圖

簡單地說,知識螺旋的運作,在於下列四股力量的持續性的進行,讓四種知識得以有效的互動移轉與創造。

1.社會化(Socialization)

人與人間的知識分享,內隱知識和內隱知識的交流

2.外部化(Externalization)

透過有意義的交談,具體表達內隱知識,將內隱知識轉變成外顯知識

3.結合(Combination)

將具體化的外顯知識和現有知識結合,擴大知識的基礎

4.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學習新知識,將外顯知識變成員工自己的內隱知識

經由上述四種力量循環性的運作,將可有效地移轉個人的知識到組織之中,並擴大個人與組織的知識基礎,進而創造出更多的知識。

操作手法

了解上述的原理之後,對於企業的知識管理推動人員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實務的過程中有效地促發四種力量的運作。就實作的角度來看,為了方便操作與推廣,我 們可以將知識螺旋的運作視為知識累積與知識分享兩大過程的運作。經過這兩大過程相對應的方法,將可有效地在個人內隱知識、個人外顯知識、企業內隱知識、企業外顯知識中做知識的移轉與創造。

如下表中所示,每一個方格中所敘述的方式,均為個人、企業知識移轉的手法之一。比如說,就右下角這半邊的方式來看,藉由著述的方式,可以將個人內隱知識轉為個人外顯知識。利用團隊共識的運作,可以將個人內隱知識轉換為企業的內隱知識。右下角這半邊的方法大致都可歸類為「知識累積」的相關手法。同樣的,左上角這半邊的方式,則可視為促進組織知識分享的相關手法。藉由表中各種手法的互動安排、運作,將可有效地協助企業擴大自身的知識基礎,並保留對企業競爭力影響甚大的核心知識。

知識轉移模式 知識轉移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