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是知識參與者之間的社會網路。能夠實現個人、組織與組織外部的知識創造與傳遞,人們透過知識網路進行信息合作與交流。目標是把技術與人連線起來,實現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顧客資本的有效結合。可分為內部知識網路和外部知識網路,前者強調組織內部員工間與組織間的知識交流,後者強調組織外部的知識來源,包括社區、國家社會關係,以及競爭者。

不同的定義

1.“知識網路是基於知識的關係,它可以使企業發揮其潛在的認知協同優勢”;

2.“知識網路是實體(個體、團隊、組織)間的關係,這些實體具有共同的關注,且嵌入在集體的與系統的知識資產的創造與共享的動態關係的工作環境中”;

3.“知識網路是一個具有模組化結構的組織系統,它可以使企業傳遞與共享其可用的無形資產,特別是其自身的知識”。

以上的三個定義儘管在表述上有所差異,但所表達的要點是一致的:

首先,從靜態的角度看,知識網路是一種組織結構,這是定義1與定義2中的“關係”,定義3中的“組織系統”所揭示的含義;

其次,從動態的角度看,知識網路是一個工作系統,是知識的創造與共享過程,並且相對於其作為“組織結構”的靜態屬性,知識網路作為 “工作系統”的動態屬性更為重要:“知識網路更是‘工作(work)’而非‘網路(net)’”;

第三,知識網路是目的驅動的,且參與知識網路的實體具有共同的關注。

特點

知識網路是知識管理髮展的新的階段,被稱為第二代的知識管理,相對於傳統的知識管理,其特點如表1所示。

表1:知識網路的特點

第一代:傳統知識管理 知識網路

知識管理方法 庫存 流

中心思想 內容為中心 人為中心

基礎設施 硬環境:信息封地 軟環境:共享的文化

認知特徵 組織記憶 關係記憶

網路特點 網路特點

知識拓撲 星或樹 網路

組織理論

知識網路作為一個組織系統應遵循一定的組織原理、具有不同的組織結構、會形成不同的組織類型。1.知識網路在組織原理上一般可歸結為三種模型 第一,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模型(Business KM Strategy Model):這種模型的特點把知識管理與企業的戰略規劃相整合,以企業戰略驅動知識網路的組織與建設;

第二,組織目標與能力匹配模型(Organisational Goal and Capability Matching Model):這種模型的特點是創建組織的目標和任務與組織的知識能力以及人之間的映射關係,以目標組織知識網路;

第三,業務流程模型(Business Process Model):這種模型的特點是將知識與業務流程相結合,以業務流程組織知識網路。

組織結構

分別被稱作層次型組織結構、多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集中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無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

其中層次型組織結構是一種自上向下的組織方式,知識的傳播由上層機構單向地傳向下層機構,從知識流程的角度看,網路中的大多數機構(位於頂層的機構除外)只關注知識的存儲與套用流程,而不關心知識的產生與共享流程。這種知識網路的組織結構通常發生在領導企業與其下屬企業或供應鏈企業中;

多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是一種網路型的指示組織方式,在此網路中,作為網路節點的各參與機構具有對等的地位,與其他機構保持著多邊的關係,每一個參與的機構自身都關注知識的探索與創造,但同時又希望通過參與網路來與其它機構共享知識,這種知識網路的組織結構一般發生在一些合資企業中;

集中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的特徵是某一企業控制了技術、商務或經濟上的關鍵資源,而據此對其他一些相關企業產生了影響,而其它的企業儘管是自治的,但也承認此企業具有領導地位,因此形成了一種星型的組織結構,這種知識網路的組織結構常被用於新型的虛擬企業中,在這種組織結構中,共享與套用是主要的知識過程,且這種知識網路的組織結構常發生於新型的虛擬企業中;

無引力中心型組織結構是由多個自治的機構形成的網路,網路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各自治機構的關係比較靈活多變,參與網路的目的也呈現多樣性,例如面向商業的目的或面向研究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通常也決定了具有不同的知識流程,在面向商業的目的知識網路中,知識共享與套用是主要過程,而在面向研究的目的知識網路中,知識的產生與共享成為主要目的。

不同類型

Buchel與Raub從管理支持以及收益水平角度將知識網路劃分為愛好網路(Hobby Network)、職業學習網路(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最佳實踐網路(Best Practices Networks)與商業機會網路(Business Opportunity Network)四種類型:其中愛好網路關注個人興趣,通常得不到管理支持;對於職業學習網路,知識的遷移一般能得到管理的支持,但是用戶是否參與學習一般是自願的,用戶根據所遷移的知識的價值以及自身興趣來決定學習什麼以及是否學習;對於最佳實踐網路,管理者扮演了協調者的作用,所有的網路成員都要參與互相間的知識的遷移與學習;最後,商業機會網路是商業目的驅動的網路,但是其關注的視角是創新與成長方面。

認知理論

在知識管理領域,有兩個與組織的認知活動密切相關的概念:組織記憶與傳遞記憶,Walsh與Ungson 定義組織記憶為“組織記憶是指組織歷史上存儲的信息,此信息可被調出支持現在的決策”,Wegner定義傳遞記憶為關於誰知道誰、誰知道什麼、誰在做什麼的知識。一般認為組織記憶存儲的是任務數據——關於任務的性能與問題解決方案的信息,而傳遞記憶存儲的是引用數據——關於事物間關係的信息。

無論是組織記憶還是傳遞記憶都必須被顯性地表達出來,屬於顯性知識,但是對於傳遞記憶而言,它所引用的人則可能不僅具有顯性知識而且也具有隱性知識。研究表明,在大多數組織中顯性知識只是冰山一角,組織的大多數知識存在於人身上。因此傳統的知識管理強調的是把人的知識顯性化、編碼化,並存儲於組織記憶系統中,並把這樣的一個過程稱作知識的資本化過程,意指經過這樣的轉換後原本存在於個體身上的知識已經變為組織的知識資本了。但是以組織記憶系統為特徵的傳統的知識管理沒有注意到這種轉換儘管很有意義,但也有很多的限制,包括耗時、預定的知識領域、對於非程式化知識在表達上的困難等,並且從知識文化的角度看,這種方式存在著對人作為知識載體的某種忽視或不信任。

知識管理髮展的新趨勢是知識網路,而從組織認知的角度看,知識網路是以傳遞記憶為主要特徵的,當然知識網路也仍然需要組織記憶,因此知識網路可被描述為:知識網路=組織記憶+傳遞記憶,在此關係式中,組織記憶存儲的知識也被稱為一階知識(1st—level knowledge),其特點是查詢方便,利於快速決策;傳遞記憶存儲的知識也被稱為二階知識(2nd—level knowledge),其作用是一方面提供關於一階知識的社會背景與意義,另一方面通過溝通流來實現更高層次的知識創造與發現,從而提供更精準決策的潛力。在知識網路環境下,知識管理的過程不再是單純地由隱性向顯性知識轉換的過程,而是在顯性與隱性知識之間的動態的持續的互動過程,野中郁次郎(Nonaka)稱其為SECI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