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經濟周期理論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長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發地使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經濟周期源於經營體系之外的一些真實因素,如技術進步的衝擊,而不是市場機制的不完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經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或者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並不存在與長期趨勢不同的短期經濟背離。

理論概述

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由於對動態總量經濟學的貢獻而獲得200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因為他們合作完成的兩篇論文——一篇題為“規則而不是相機抉擇”,發表於1977年的《政治經濟學雜誌》,主要討論時間一致性問題;一篇題為“建造時間和總量波動”,發表於1982年的《計量經濟學》,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開山之作。也就是說,2004年諾獎有一半是授予給“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從1982年開始起的20多年中,所謂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經歷了迅猛的發展,至今儼然是總量經濟學中的一個主流派別。

理論簡介

20世紀80年代,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基德蘭德(F.E.Kydland)等人基於瓦爾拉斯經濟的拉姆齊模型提出了真實商業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該模型對拉姆齊模型進行兩個方面的修改:在拉姆齊模型中加入了真實擾動(技術和政府購買);考慮了就業變動。

該理論認為經濟波動主要是由一些對經濟持續的實際衝擊引起的。實際衝擊包括大規模的隨機技術進步或生產率的波動,這種波動引起相對價格波動,理性的經濟當事人通過改變他們的勞動供給和消費來對相對價格波動作出反應,從而引起產出和就業的周期性波動。

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凱恩斯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學派和新古典學派都將經濟波動放在短期、放在總需求的變動上,並認為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取決於資源、技術等實際因素,是平穩增長的。與此相反,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技術進步將會改變增長路徑,經濟不再回到以前的增長趨勢上。GDP的波動實際上是增長趨勢自身的波動,而不是短期產出圍繞趨勢產出上下波動。增長趨勢和周期波動都來源於技術等因素的衝擊。

周期理論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屬於自由放任的新古典總量經濟學派,多年來在經濟學中一直風頭正健。

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各派和主張自由放任的各派分歧的關鍵是短期中市場機制的調節是否完善,需不需要國家用巨觀經濟政策調節經濟。他們爭議的中心問題之一是經濟周期問題,即經濟中繁榮與衰退交替的經濟波動。在這一問題上他們的爭議圍繞三個問題:經濟周期的性質是什麼?經濟周期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何減少經濟周期穩定經濟?正是在這些問題上,以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為代表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向凱恩斯主義各派發起全面挑戰,並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1、經濟周期的性質

凱恩斯主義各派把巨觀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他們認為,在長期中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是長期總供給,即長期中的生產能力,長期總供給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制度、資源和技術,長期中的經濟成長是一個穩定的趨勢,稱為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短期中的經濟狀況取決於總需求。經濟周期是短期經濟圍繞這種長期趨勢的變動,或者說短期經濟與長期趨勢的背離。如果把各年的經濟狀況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長期的趨勢用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經濟周期就是這兩種國內生產總值的背離。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他們認為,在長期和短期中決定經濟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總供給又有總需求。因此,人為地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是無意義的。由此出發,經濟周期並不是短期經濟與長期趨勢的背離,即不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背離,經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或者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並不存在與長期趨勢不同的短期經濟背離。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有經濟成長理論與經濟周期理論之分,前者研究長期問題,後者研究短期問題。但在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中,經濟成長與經濟周期是一個問題。所以,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實際上並不僅僅是經濟周期理論,它本身就是完整的巨觀經濟理論。

2、經濟周期的原因

經濟周期的原因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的中心,到現在為止已有幾十種理論之多。這些理論大體可分為內生論和外生論。內生論認為,經濟周期產生於經濟體系內的原因。外生論認為,經濟周期產生於經濟體系外的原因。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屬於內生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屬於外生論。

凱恩斯主義各派儘管對經濟周期原因的解釋並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經濟周期表明市場調節的不完善性。這就是說,在短期中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調節,出現周期性波動就是必然的。因此,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本來所固有的,依靠市場機制不可能消除或減緩。或者說,經濟周期源於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長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發地使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經濟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一些真實因素的衝擊,這種衝擊稱為“外部衝擊”。引起這種衝擊的是一些實實在在的真實因素,因此這種理論稱為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市場經濟無法預測這些因素的變動與出現,也無法自發地迅速作出反應,故而經濟中發生周期性波動。這些衝擊經濟的因素不產生於經濟體系之內,與市場機制無關。所以,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是典型的外因論。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把引起經濟周期的外部衝擊分為引起總供給變動的“供給衝擊”和引起總需求變動的“需求衝擊”。這兩種衝擊又有引起有利作用、刺激經濟繁榮的“正衝擊”(或稱“有利衝擊”),以及引起不利作用、導致經濟衰退的“負衝擊”(或稱“不利衝擊”)。有利的衝擊比如技術進步,這種衝擊刺激了投資需求;不利的衝擊比如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對供給有不利影響,類似“9·11”這樣的事件也可以歸入不利衝擊。國內外發生的各種事件都可以成為對經濟大大小小的外部衝擊,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進步。在引起經濟波動的外部衝擊中,技術進步占三分之二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把政府巨觀經濟政策也作為引起經濟波動的外部衝擊之一。

外部衝擊如何引起經濟周期呢?我們以技術進步來說明。假定一個經濟處於正常的運行之中,這時出現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如網路的出現)。這種技術突破引起對新技術的投資迅速增加,這就帶動了整個經濟迅速發展,引起經濟繁榮,技術是決定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以,這種繁榮並不是對經濟長期趨勢的背離,而經濟能力本身的提高。但新技術突破不會一個接一個,當這次新技術突破引起的投資過熱過去之後,經濟又趨於平靜。這種平靜也不是低於長期趨勢,而是一種新的長期趨勢。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與以後的衰退證明了這種理論。經濟中這種大大小小作用不同的外部衝擊無時不有,所以,經濟的波動也是正常的,並非由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

3、穩定經濟的政策

對經濟周期原因的不同理論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穩定經濟政策。凱恩斯主義各派在政策上也不無分歧,但都堅持短期巨觀經濟需要穩定,也可以通過巨觀經濟政策來實現穩定。所以,他們都主張國家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國家干預是他們的基本特點。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既然經濟周期並不是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的,就無需用國家的政策去干預市場機制,只要依靠市場機制經濟就可以自發地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它們說明了由外部衝擊引起的周期性波動不可能由政府政策來穩定,而要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來穩定。只有市場機制才會對經濟波動作出自發而迅速的反應,使經濟恢復均衡。比如,技術突破引起的投資熱帶動了整個經濟繁榮,這時資源緊張會引起價格上升,價格上升就可以抑制過熱的經濟,使之恢復正常狀態。市場機制的這種調節是反時的,經濟不會大起大落。

相反,政府的巨觀經濟政策往往是滯後的,由於政府不可能作出正確的經濟預測,政策本身的作用有滯後性,加之政府政策難免受利益集團的影響。決定者信息不充分,對經濟運行的了解有限,政策不可能像決策者所預期的那樣起到穩定作用。巨觀政策的失誤往往作為一種不利的外部衝擊而加劇了經濟的不穩定性。而且,政策限制了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用政府干預代替市場機制的結果,是破壞了經濟穩定和經濟本身自發調節的功能。

評價與總結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評價與總結:從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到真實經濟理論

戰後自由放任經濟學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先是以弗里德曼為首的貨幣主義,接著是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理論,現在是以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為代表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他們是一脈相承的,理論上不斷有新的發展和創新,但自由放任的宗旨未變。

他們的這種主張對現實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和英國柴契爾夫人的政府都受到弗里德曼的影響。說得大一點,整個世界經濟自由化、市場化的進程都受到他們的影響。直至現在這種影響仍然強大。比如,根據他們的觀點,市場機制是完善的,因此,政府的作用不是用巨觀政策去調節經濟,而是為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良好的環境包括物價穩定。近年來,許多國家採用中性貨幣政策,正是這種思想的產物。中性貨幣政策就是不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並用利率來調節經濟,而是把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從現實來看,實行這種貨幣政策的國家(如澳大利亞)物價穩定,經濟良好。

在經濟學中,自身放任各派的理論也影響甚大,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理論都被稱為總量經濟學中的“革命”。理性預期理論被稱為“從根本上改變了總量經濟學”。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不但改變了經濟周期理論,也改變了總量經濟學,打破了把巨觀經濟分為長期和短期,以及把經濟成長與經濟周期分開的傳統做法。它對巨觀經濟的認識更加深了,這是經濟學的進步,也預示著未來總量經濟學更全面的變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