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2009年起,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推出表示“喜歡”的大拇指按鈕後,“點讚”迅速在各個社交網路平台上蔓延。眼下,進入QQ空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路社交平台,各種動態信息,不論喜怒哀樂,總能收到不少的“贊” 。
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那么幾個人,你發高興的事情,他們點讚;你發鬧心的事情,他們點讚;你遇上奇葩的人發句牢騷,他們還是會點讚。似乎,除了點讚,他們就不會別的了 。
原因
在網路社交中,點讚黨為何越聚越多?“我為什麼甘願做點讚狂魔?因為每次看微博、微信朋友圈、空間都有一種批閱奏章的感覺,一個個奏子在朕的眼下流過,朕無法詳細批註,點一個贊,代表朕已閱過,謝謝大家。”一條被網友瘋轉的微博道出了“點讚黨”的心聲。記者採訪中,也有不少市民坦露,眼下生活工作節奏快,網路社交已經成為大家保持聯絡的重要渠道。但文字交流始終不及面對面,不少昔日熟絡的朋友同學,也因為互動次數的減少而日漸顯得生疏起來。
“有時候看著別人發了一條狀態,想說點什麼,但又覺得以自己現在跟他們的關係,想說的玩笑話貌似尺度有點大,還是覺得點個讚比較好。”市民鄭文樂認為,這樣表示我看到了你發表的狀態,我了解了你現在的心情,我並沒有忘記你,而是一直在關注你,我的關心甚至也不要求得到你的呼應,“相較於生硬的客套話,這樣也許更合適一些。”
舉例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段對話:
我那篇關於最新一部《X戰警》電影的帖子剛發出來幾秒鐘,你就點讚了,你也看那個電影了?
-呃,我也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帖子啊?
-原來你是盲目點讚!你壓根兒就沒看我寫了什麼!!
-你知道不管你寫啥我都會點讚的嘛......
負面效應
如果說文字交流是淺層次的人際交往方式,那么在不少人看來,“點讚”則是更淺層次的交流:這個大拇指符號在更多情況下體現著人際交往的日漸敷衍,不分場合的盲目點讚,還會給人際交往帶來負面效應。
“我覺得給人點讚,很多時候是覺得懶得打字。所以不論他人何種心情,何種狀態,都一律點個讚便了事。”市民魏宏說,這不禁會讓人覺得敷衍,“若是一個不留意撞在了別人的痛處,不論你的本意是關心還是玩笑,別人心裡已經有了疙瘩,產生了負面效應。”
如何避免
不少受訪市民表示,在網路社交中,也應分清場合,高興的事,自然值得點“贊”,沾染喜氣一起慶賀,但“道德戒律”也不能丟,對人多一些真誠的關心,少一些敷衍式、幸災樂禍式的“點讚”。“有時候心情低落時寧願別人什麼都不說,也好過給你點讚,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市民魏宏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