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雷紋青銅鉞
此鉞為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目雷紋青銅鉞,1989年出土於江西新乾大洋洲。此鉞通高35.2厘米,刃寬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體扁近長方,長略大於寬,上厚下漸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內,其中有一穿,兩旁肩上亦各有一穿。兩側漸張,弧刃最寬。上邊和兩側飾目雷紋,側脊浮凸魚形幾何紋。鉞中央鏤出大口,上角翹,下角圓,上下各布1排利齒,口圍一周魚形幾何紋。鏤空大口為獸面簡省,僅取呲嘴咧牙形狀。
商墓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勾、矛、劍、勾戟、鉞等十種,其中鉞有6件,鉞同時起著儀仗作用的兵器,有時也象徵著征伐權力。史載周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師時“左仗黃鉞,右秉白旄。”商紂王兵敗自焚後,周武王又以黃鉞斬紂王嬖妾之顱。毛澤東《賀新郎·讀史》也曾留下“盜跖莊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的詞句。由此看來,新乾商墓出土的青銅大鉞不一定是實用兵器,很可能是作為儀仗使用的,以顯示墓主人當年顯赫的權勢。
根據科學測試分析,新乾青銅器屬於銅、錫、鉛合金,錫含量高達20%,鉛含量在10%以下,這與殷墟青銅器合金成分接近,而與江西樟樹吳城遺址和新乾中棱水庫出土銅器的合金成分不同,後者在經過分析的6件銅器中,其合金成分除1件扁足鼎外,其餘含銅量都在90%以上,屬於不含錫、鉛或僅含微量的錫、鉛的紅銅。有專家認為:這種同一地點,同一文化而銅器合金成分巨大的差異,說明了在這個擁有豐富銅礦資源而錫、鉛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只有高級貴族才擁有較多的含一定比例錫、鉛的青銅器具,而一般普通貴族因缺乏錫、鉛原料,則只能就地利用銅原料,鑄造和使用硬度和表面光潔度都不如青銅的紅銅器具。而且降低銅含量和提高鉛含量的做法,也是鑄造紋飾極其精細的器物的需要,因為只有摻入大量的鉛,才能大大地增加銅液的流動性,從而鑄出精細的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