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概述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
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裡繞著核鏇轉,這一模型也被稱為“行星模型”。
實驗過程
在一個小鉛盒裡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釙,它發出的 α粒子從鉛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細的一束射線射到金箔上, α粒子穿過金箔後,打到螢光屏上產生一個個的閃光,這些閃光可以用顯微鏡觀察到. 整個裝置放在一個抽成真空的容器里. 螢光屏和顯微鏡能夠圍繞金箔在一個圓周上轉動,從而可以觀察到穿過金箔後偏轉角度不同的 α粒子。
實驗表明:絕大多數 α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 但是有少數 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並且有極少數 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 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這就是 α粒子散射實驗。
根據湯姆生的西瓜模型計算, α粒子穿過金箔後的偏轉最大不超過零點幾度,因為電子質量很小,比 α粒子的質量小得多, α粒子碰到電子,就如子彈碰到塵埃,前進方向不會發生明顯改變。 所以盧瑟福對這些結果分析後得出結論,提出他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裡繞著核鏇轉,這一模型也被稱為“行星模型”。根據核式結構學說可以解釋 α粒子的散射:當 α粒子穿過原子時,電子對 α粒子影響很小,影響 α粒子運動的主要是原子核. 離核遠則 α粒子受到的庫侖斥力很小,運動方向改變小。只有當 α粒子與核十分接近時,才會受到很大庫侖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 α粒子接近它的機會就很少,所以只有極少數大角度的偏轉,而絕大多數基本按直線方向前進。
盧瑟福的核式模型(行星模型)否定了湯姆生的“西瓜模型”,但它也不是最完美的。以後的實驗進一步表明,原子中的電子並不像行星環繞太陽運轉時那樣有固定的軌道,而是形成電子云分布在原子核的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