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原子,人們一直都認為原子是物質的最小組成單元。早在20世紀初,歐內斯特·盧瑟福等物理學家就已經開始研究原子的內部結構,指出原子是由電子層和原子核組成的。為解釋核子之間的束縛作用,一種新的基本作用力——強核力被提出。
葡萄乾補丁模型:人們研究原子結構,首先發現的是電子。1887年,湯姆遜從原子中激發出了電子。1904年,湯姆遜提出了原子的“葡萄乾補丁模型”:帶負電的電子像葡萄乾一樣點綴在一團正電荷上。人們現在將該模型稱為“藍莓松糕模型”。湯姆遜的原子模型實質上是包含電子的正電荷雲模型,且電子很容易釋放出來。電子和正電荷在整個“布丁”中混在一起。
原子核:1909年,盧瑟福認為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無法解釋他實驗時所產生的現象。因此,他認為金原子內部一定有一個硬核,稱為“原子核”(希臘語是“堅果的核”之意)。從此,原子核物理誕生了。
強核力:1934年湯川秀樹提出核力是由一種特殊粒子(稱為介子)產生的,作用方式與質子類似。質子和中子通過交換介子結合在一起。人們尚不清楚為什麼強核力會在這樣的特定距離尺度下發揮作用。為什麼強核力在核外很弱,而在近距離時卻很強?它好像就是為了使核子以精確間距離結合在一起而存在的。強核力和萬有引力、電磁力和弱核力一樣,也是四種基本力之一。
相關詞條
-
盧瑟福原子模型
盧瑟福原子模型 又稱“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陽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引”。關於原子結構的一種模型。1911年由盧瑟福提出。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
模型建立過程 盧瑟福簡介 -
盧瑟福,E.
偉大的物理學家。1871年8月30日生於紐西蘭南島納爾遜南郊,18歲獲得紐西蘭大學坎特伯雷學院獎學金,在該校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894年他安裝一台赫茲...
盧瑟福,E.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
盧瑟福原子模型 又稱“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陽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式模型”。關於原子結構的一種模型。1911年由盧瑟福提出。認為原子的...
簡介 其他信息 -
原子物理學
原子物理學,是研究原子的結構、運動規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原子的電子結構;原子光譜;原子之間或與其他物質的碰撞過程和相互作用。
發展歷史 作用 意義 相關學科 參考資料 -
盧瑟福背散射
盧瑟福背散射分析或盧瑟福背散射譜學(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RBS),有時候被稱為高能離子散射譜學...
簡介 歷史 微分截面 原子核最大尺寸 套用 -
歐內斯特·盧瑟福
歐內斯特·盧瑟福(英語: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軼事 個人語錄 -
原子[物理概念]
原子(atom)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構成一般物質的最小...
簡介 發展歷史 基本構成 性質 重要參數 -
盧瑟福背散射實驗
近代物理科學發展史中最重要的實驗之一。1897年湯姆遜(J.J.Thomson)測定電子的荷質比,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認為原子中的正電荷分布在整個原子空間...
簡介 實驗原理 溝道效應 -
盧瑟福發現核子實驗
1909至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1871~1937)和他的合作者們做了以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推翻了J.J.湯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
介紹 α射線的發現 散射實驗 現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