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次倫

盧次倫

盧次倫,號月池,人稱大盧公,廣東中山縣翠亨村人,清末民初大茶商,為中國名茶\"宜紅茶\"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盧次倫紅茶

精彩記事

鹹豐八年(1858)八月十五日生於一個農家。自幼好學,15歲,即讀完《四史》、《通鑑》、《諸子》等書。以後,隨哥哥在家務農,農閒學醫,不久,便能在種田之餘義務行醫。此外,還研究方輿、地誌一類的學問。24歲,借行醫遊歷,探測礦產資源,先後到過桂林、箇舊、衡岳、泰山、曲阜、宜濱等地。
光緒十年(1884),盧在廣州結識一位礦冶專家,得知湖北

盧次倫廣州
峰南北鎮附近的九台山,有開採價值的銅礦。光緒十二年(1886)春,盧率領數十名採礦夥伴,帶著湖南官方簽發的開採證,經石門宜市(今泥沙鎮)到鶴峰九台山開銅礦。後因鄂、湘發生地界與礦區產權糾紛,糾纏不息而停頓。同伴回粵,盧獨留宜市。十三年(1887),盧在品嘗客店老闆斟的新茶白毛尖後,拍案叫絕,迅即詢問老闆有關植茶、制茶及產量銷售等問題。盧得啟示,決定留在宜市開辦茶業。並隨即走訪宜市的苦竹洞及宜市附近的所有茶園。
十四年(1888)四月,盧回粵籌資,5月回宜市,並從安徽祁門請來技師,改制紅茶。這年產茶4000餘斤,銷往漢口,得利成倍。十五年(1889),盧在宜市松柏坪蓋起制茶大樓,做上巨型茶號“泰和合”金字招牌。茶號下分管事、工廠管理、文書、司帳、管錢、運輸、總務、研討、賑濟、分莊等10個部門。並在五峰、長陽、鶴峰、石門四縣的茶區設茶莊數十個,辦理採購和運輸,又在津市、漢口設津莊和漢莊,辦理轉運和銷售。

盧次倫精製的米茶命名為“宜紅”。其本意是宜市的紅茶,也有宜乎其紅之意。紅茶產量逐年上升,由5萬斤、10萬斤、12萬斤,到1899年接近30萬斤,達到鼎盛時期。從業人員6000餘人,有運輸船隻100餘艘,騾馬1000多匹。盧為運輸便利,建成從鶴峰至津市青石板路350多公里,修通各茶區山路250餘公里,整治宜市至石門縣城渫水險灘危石50餘公里。此外,盧還十分熱心民眾文化及衛生福利事業。曾組織“宜紅班”,改良石門地方劇楊花柳,到各茶區演出;組織藝人下茶區說書;捐資辦學、設義渡、救濟災民等,給宜市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民國8年(1919),盧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生意受到嚴重影響,又因桑植盜匪搔擾,嚴重影響“宜紅”生產、運輸和銷售,遂將“泰和合”紅茶號關閉,並將殘餘分莊轉讓給手下門生,鶴峰人張佐臣經營打理,自己回廣東故里。1929年冬,因病去世,終年71歲。

盧次侖與泰和合

和合茶號座落於湘鄂邊陲的石門泥沙古鎮,翠嶺懷抱,渫水流碧。面河一條青石板小街,檐瓦參差中,一道雕圖鐫花的青石大門默默立在那兒,外人或許不曾知道,這裡即是曾經在中國茶葉發展史上創造過輝煌一幕的“泰和合”茶號。老闆盧次倫(又名月池)。
“泰和合茶號”1893年建立,建築宏大,功能齊備,茶號面對渫水,大門用青石鐫花,高達丈余。大門前,兩株巨楠如蓬如蓋,拔地高舉。茶號主樓前後三進,第一進為人

盧次倫茶葉
事、經濟兩個管事辦公地方;第二進為接待官府官員、客商地方;中間一座望樓,八方三層,雕樑畫棟,蔚為壯觀,名“三泰樓”,取“天、地、人三泰”之意,並以此建成“天、地、人”三層。第一層稱地層,其八面抱柱上雕八隻飛獅;第二層為人層,繪八仙過海圖畫;第三層為天層,繪天泰八卦。第三進為盧次倫起居寓所。茶號主樓東側是製作、儲放茶葉庫房。庫房外,隔著一條石板街,分別毗建有醫務室、食堂、裱糊鋪(製作茶葉包裝)、百貨行以及稍離不遠的騾馬房(常年養有上百匹騾馬,以便茶葉旱運)。茶號主樓西側建大片房屋,是專事分揀茶葉的地方,稱“趕樓”。春季制茶繁忙季節,來自四面八方的“趕茶”男女,多達千眾,“趕茶”時山歌不斷,熱鬧非凡。泰和合茶號還建有一處船廠,專事打造運茶船隻。
泰和合製作的紅茶,稱“宜紅”功夫。和合老闆盧次倫對“宜紅”製作極為講求品質,不僅從安徽祁門專門請來技師,而且從長沙、湘潭等地請來一批“內趕”精工(常年在茶號從事較精細的“趕茶”稱“內趕”;季節性趕茶的稱“外趕”,只做一些初級性的工藝)。當時,全國紅茶有祁、寧、川、閩、湖、越8種名品,宜紅功夫是其中倍受國際市場青睞的名品之一。泰和合茶號不僅在湖北五峰、長陽、鶴峰、湖南石門等產茶區設有數十家茶莊,辦理採購運輸,而且在津市、漢口分別設立了津莊、漢莊兩個專事轉運銷售茶葉的茶莊。當時,泰和合製作的“宜紅”主要銷往英國。19世紀90年代,泰和合生產經營達鼎盛期,1899年,宜紅茶產量突破了30萬斤大關,全廠內外員工(含各分莊、津漢兩莊)近6000人,仰其生息者近萬人,旱運騾馬達五百多匹,水運繁忙時茶船竟多達百餘艘,雲蒸霞蔚,鐘鳴鼎食。
泰和合的興盛為閉塞偏遠的泥沙古鎮帶來的嶄新的氣象,一百年前的泥沙鎮有湘北小香港之稱。盧次倫利用宜紅的興盛,大興義舉;歷時10年,疏通渫水200餘里險灘礁石。開山鑿石,鋪成泥沙至津市,泥沙通往鶴峰、漁陽關等數百里青石板道路。他興建義倉、義渡、興辦義學,按每隻渡船置“課田”20擔,將泥沙以下300里水路上的渡口全部辦成“義渡”。甚至,為了淳化風俗,他還辦起了“宜紅”戲班。盧次倫的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盧次倫自覺事業有成,躊躇滿志,曾賦詩自況:“雲蒸霞蔚催吟籌,七枕生風興自悠。海國流芬千古事,人生到此復何求。”1917年,盧次倫70大壽,長沙、臨澧、石門及湖北鶴峰等縣縣長親送壽匾前來祝賀,臨澧縣的壽匾寫的是“望仲湘鄂”,長沙縣壽匾寫的是“海國流芬”。

事業成就

在內憂外患的舊中國,泰和合居然能在中國茶葉史發展史上創造如此輝煌的業績,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盧次倫創建的“泰和合•宜紅”事業,從1889年深秋起步至1917年走向沒落,歷時28年,其鼎盛時期自1892年定名“宜紅”起至1916年止,歷時25年。從國際環境考察,這一時期適當我國紅茶外銷五十年全盛時期(1866~1917)的中後期,由此可知,舊中國整個茶葉外銷的興衰勢必影響“泰和

盧次倫阿薩姆紅茶
合•宜紅”事業的興衰。可嘆的是,泰和合最終還是失敗了。在漢口,英國商人對盧次倫運去的宜紅茶壓級壓價,憤怒之時,他將運去的茶葉在碼頭上燒了。1916年2月19日,哥老會搶劫泥沙,威逼盧次倫交出當年澧州知府王子賓送給他作為護廠的槍枝。同年8月,桑植縣界老會田金標以500餘眾,洋搶三桿,大刀若干,一夜之間竄來泥沙,殺人放火,擄奪姦淫,盧次倫一家大小受綁架,財產被洗劫一空,泰和合紅茶號的木結構房屋被焚,泥沙兩華里的街坊被燒毀一半,劫後景象蕭條淒涼。為了保護自己財產和社會一方治安,盧次倫特派人到廣東買來一百支洋槍,捐給當地官府組建保全隊,維護地方治安。哪知連他自己武裝起來的保全隊也內部不純,打起了泰和合的主意。爾後,又碰到當地豪劣覬覦盧氏,暗施毒計,侵占田產,勾結土匪,勒索財產,茶號又得不到地方官府的扶持與保護,使泰和合茶號迅速走向沒落。無奈之下,盧次倫只好關閉百年茶號泰和合,並將泰和合茶號在鶴峰等地的分莊低價托讓給其手下門生鶴峰人張佐臣等經營管理,張繼續慘澹經營.但最後改名"聖記張永順茶號".將泰和合發揚光大是後事.
1919年的一天,盧次倫離開了泥沙古鎮,離開了他寄託著宏偉夢想的泰和合茶號,離開了有著深厚情誼的湘鄂邊區的土家人,離開了他苦心經營的幾十個茶莊,攜全家於泥沙張家灘黯然傷別,登舟東下,返回廣東中山縣(原香山縣)老家。前往送別的盧氏門生故舊,附近茶農達數百人,依依惜別,無不感慨唏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