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盧伽雷氏病”(即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不少名人也曾患過這種病,如:霍金
主要症狀是運動神經壞死和肌肉萎縮。
大家知道,人的所有動作都是由大腦支配的,我們動一下手指、眨一下眼睛,都需要大腦發出命令,然後由分布在全身的運動神經元帶動相應的肌肉來完成。簡單地說,運動神經元就像是分布在我們身體各處的士兵,負責把大腦的命令轉化成具體的動作,假如這些運動神經元由於某種原因死掉了,那么身體某些部分的運動能力也就喪失了。
“盧伽雷氏病”就是這樣一種疾病。它的主要表現是肌肉萎縮無力,從手部逐漸累及所有肢體,患者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直至不能進食和說話,靠一根從鼻腔插入胃的管子來輸送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如累及呼吸肌,就會窒息死亡。但在整個疾病過程中,患者始終意識清醒,智力如常。
美國著名作家米奇·阿爾博姆於1994年罹患此病,他生前描述對本病的感受是:“如同一支點燃的蠟燭心,它不斷熔化你的神經,使你的軀體變成一堆蠟。等你不能控制大腿肌肉時,你就無法站立起來了,當你控制不了軀幹肌肉時,你便無法坐著。最後,如果你還活著的話,你只能通過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而你清醒的神智被禁錮在一個軟殼內”這是一種何等殘酷無奈的病情啊!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OMIM 105400)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也是四大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其它三種為亨廷頓氏病、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病)。本病發病率約5人/10萬,男女患者之比約 3:1, 約10%的患者有家族遺傳史。其遺傳方式可以是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該病又被稱為Lou Gehrig病(盧伽雷病),是因為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棒球手Lou Gehrig患有此病而得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也患有此病。
此病累及上運動神經元(大腦、腦幹、脊髓),或下運動神經元(顱神經核、脊髓前角細胞)。多於30~50歲發病,以上肢周圍性癱瘓 ,下肢中樞性癱瘓,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性、對稱性損害為特點。表現為受累部位肌肉萎縮。通常以手肌無力、萎縮(爪形手)為首發症狀,逐步蔓延到對側。緩慢起病 ,呈進行性發展,多無感覺障礙。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俗稱“漸凍人”。病程晚期出現球麻痹,表現為舌肌萎縮和震顫,後組顱神經受損出現構音不清、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常因呼吸困難、肺部感染、全身衰竭而死亡。本病自然病程平均約3年左右,進展快者發病1年內死亡,病程進展慢者可持續10年左右。
致病原因
1、遺傳因素:5%-10%的患者有遺傳性,稱為家族性肌萎縮性側索硬化(familial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成年型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青年型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臨床上與散發病例難以區別。目前基因研究已確定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與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L)基因突變有關,突變基因定位於21號染色體長臂(21q22.1-22.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突變基因定位於2q33-q35,但這些基因突變患者僅占FALS的20%,其他ALS基因尚待確定。
2、散發性病例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清,尚未發現確切的環境危險因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中毒因素:興奮毒性神經遞質如谷氨酸鹽可能在ALS發病中參與神經元死亡,可能由於星形膠質細胞谷氨酸鹽轉運體運輸的谷氨酸鹽攝取減少所致。研究發現,一些患者轉運功能喪失是由於運動皮質內轉運體mRNA轉錄副本異常連線所致。對這種興奮毒性,SODl酶是細胞防衛體系之一,可解毒自由基超氧化物陰離子。家族性病例由於SODl突變可能導致谷氨酸鹽興奮毒性和ALS發生。此外,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量元素缺乏或堆積,攝入過多的鋁、錳、銅、矽等元素,以及神經營養因子減少等均可能與致病作用有關。
(2)免疫因素:儘管MND患者血清曾檢出多種抗體和免疫複合物,如抗甲狀腺原抗體、GMl抗體和L-型鈣通道蛋白抗體等,但尚無證據表明這些抗體可選擇性以運動神經元為靶細胞。目前認為,MND不屬於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病。
(3) 病毒感染:由於MND和急性脊髓灰質炎均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且少數脊髓灰質炎患者後來發生MND,故有人推測MND與脊髓灰質炎或脊髓灰質炎樣病毒慢性感染有關。但ALS患者CSF、血清及神經組織均未發現病毒或相關抗原及抗體。
檢查
要早期診斷肌萎縮側索硬化,除了神經科臨床檢查外,還需做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檢測、血清特殊抗體檢查、腰穿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甚至肌肉活檢。
診斷
1.病史採集和神經系統檢查
診斷過程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由神經科醫生進行的臨床接診。進行包括詳細的現病史,家庭史,工作和環境接觸史的採集。接診過程中,神經科醫生將尋找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典型表現:
(1)患者往往只有一隻手臂或一條腿肌肉無力,以及聲音性質的變化如含糊不清或言語遲緩。檢查要評估咀嚼和吞咽的肌肉力量,包括口腔、舌及咽喉肌。
(2)下運動神經元(LMN)功能,如肌肉萎縮情況,肌肉力量或肌肉跳動(稱為肌束震顫)。
(3)上運動神經元(UMN)功能,如腱反射亢進和肌肉痙攣(肌肉緊張和僵直的程度)
(4)情緒反應失去控制,如哭或笑的情緒變化。思維的變化如喪失判斷力或失去基本的社會技能。檢查者也會評估患者言語流暢性及文字識別能力。這些症狀不常見,不容易引起重視。
(5)神經科醫生還將詢問如疼痛,感覺喪失或錐體外系問題(在帕金森病經常看到不同類型的肌肉強直)。
2.輔助檢查
診斷過程的下一步往往是一系列的輔助檢查,如頸部MRI(磁共振成像)、頭和腰MRI,EMG(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和血液化驗。有時會做基因檢測或腰椎穿刺。
(1)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種無痛、非侵入性的檢查,能非常詳細提供脊髓和環繞、保護脊髓的骨骼及結締組織的結構。將有助於除外對脊髓或主要神經的壓迫(如突出的椎間盤)、多發性硬化、骨腫瘤壓迫神經等異常、脊髓或腦中風。
(2)肌電圖(EMG)是診斷過程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該檢查有時不舒服,但有必要完成。第一部分通過小型電極在特定部位傳送刺激經過所檢測的神經,在另一部位接受信號。根據所需時間測定傳導速度以判斷是否有神經損傷。第二部分測試選定肌肉的電活動。通過很細的針插入到選定的肌肉,並用它來“聽”這些肌肉的電活動模式。
(3)血液、尿液和其他檢查驗血是為了篩查其他疾病,有些疾病症狀類似肌萎縮側索硬化早期跡象。這些檢查包括甲狀腺或甲狀旁腺疾病、維生素B12缺乏、愛滋病毒感染、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某些類型的癌症。肌酸激酶(CK)是肌肉受傷或死亡釋放的酶,也常檢查。其他還包括自身免疫抗體、抗-GM1抗體檢測,尋找可能與某些癌症有關的血液標誌物。根據患者工作和環境,也可能做重金屬檢測。如果家庭里其他成員患肌萎縮側索硬化應該做肌萎縮側索硬化基因檢測。有時可能需要腰穿。有些患者除無力外,有疼痛或肌酸磷酸激酶(CK)非常高的表現,可能需要肌肉活檢。
3.診斷
這些檢查完成後,有經驗的神經科大夫就可以判斷患者是否為肌萎縮側索硬化。有時確診所需要的症狀和檢查結果並非都異常(尤其是在疾病的最早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科大夫會檢查建議隨診,3個月後重複體檢和肌電圖。
病理
鏡下可見脊髓前角細胞、腦乾後組運動神經核及大腦皮質運動區錐體細胞變性、數目減少;頸髓前角細胞變性最顯著,是早期最常受累的部位。受累運動神經元可見深染固縮,胞漿內脂褐質沉積,並有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脊髓前根和腦幹運動神經軸突發生變性和繼發性脫髓鞘,導致去神經支配和肌纖維萎縮。失神經支配肌肉可通過遠端運動神經末稍側支芽生恢復神經支配。皮質運動神經元丟失導致皮質脊髓束和皮質延髓束變細。本病的顯著特徵是運動神經元選擇性死亡,舌下、舌咽、迷走和副神經等最常受累,眼外肌運動核和骶髓支配膀胱、直腸括約肌的副交感神經元一般不受累。
臨床表現: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MND最常見的類型,脊髓前角細胞、腦幹後組運動神經核及錐體束受累,無論最初累及上或下運動神經元,最後均表現肢體和延髓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並存。(1)多在40歲以後發病,男性多於女性;首發症狀常為手指運動不靈和力弱,隨後大、小魚際肌和蚓狀肌等手部小肌肉萎縮,漸向前臂、上臂及肩胛帶肌發展,萎縮肌群出現粗大肌束顫動;伸肌無力較屈肌顯著,頸膨大前角細胞嚴重受損,上肢腱反射減低或消失,雙上肢同時或先後相隔數月出現;與此同時或以後出現下肢痙攣性癱瘓、剪刀步態、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和Babinski征等,少數病例從下肢起病,漸延及雙上肢;(2)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現,即使腦幹功能嚴重障礙,眼外肌也不受影響,不累及括約肌;(3)可有主觀感覺異常如麻木、疼痛等,但即使疾病晚期也無客觀感覺障礙;(4)病程持續進展,最終因呼吸肌麻痹或並發呼吸道感染死亡;本病生存期短者數月,長者10餘年,平均3-5年。
治療
儘早地做出診斷和鑑別診斷,儘早地給予神經保護和支持治療,如力如太及其他藥物,堅持定期隨訪。
1.一般療法
支持療法:對症治療,適當鍛鍊。如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給予少量抗阻胺藥;若痰多,可給予霧化吸入及化痰藥;如出現情緒低落,與以抗抑鬱治療等。此外,還要多翻身以防止褥瘡發生。如進食障礙,給予鼻飼或經皮胃造瘺(PEG)。
2.特殊療法
目前國際承認、且惟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監督局(FDA)批准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藥物為力如太(Rilutek),並且一定要儘早使用。
3.呼吸治療
開始呼吸不順時,可使用一般氧氣或使用雙正壓呼吸機(BiBAP)幫助呼吸,發生進一步呼吸衰竭時,則需氣管切開,使用人工呼吸機。
4.研究進展
目前國際上正嘗試以神經營養因子、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維生素C以及肌酸、CoQ10等與力如太聯合套用,以對肌萎縮側索硬化進行保護性治療。但上述治療還有待於臨床試驗的證實。此外,科學家們也正在進行有關本病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
相關新聞
新的發現:由德國、美國和加拿大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2006年發現了導致發生被稱為當今五大絕症之一的“漸凍症”的蛋白質。這一成果已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公布。
“漸凍症”的醫學名稱叫做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漸凍症”患者多在40歲後發病,全身肌肉漸漸萎縮,吞咽和呼吸困難,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利安斯大學的專家曼努埃拉·諾伊曼等人在研究中發現,病人的大腦中堆積著蛋白質tdp-43,這種蛋白質能導致神經細胞衰竭,從而引發疾病。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針對“漸凍症”的療法。
“漸凍症”患者被稱為清醒的“植物人”,世界衛生組織將其與癌症和愛滋病等並稱為五大絕症。“漸凍症”患者通常存活2年至5年,最終因呼吸衰竭而死,目前尚無根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