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石鄉

盤石鄉

清至民國初稱盤石場,1937年置盤石鄉,1958年改盤石公社,1984年復置盤石鄉。盤石鄉位於市境東南部,明月江東岸,距市府9.8公里。面積75.1平方公里,人口2.4萬。達(州)開(江)公路過境。轄何家壩、譚家溝、袁家溝、牟家扁、王家橋、場壩、新店子、余家寺、天壩、雙河口、鹽井壩、金龍、李家渡、川主廟、茅坪、山青、米田、渡口1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基本信息

簡介

盤石鄉有以釀造、建築、建材、農機修配、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盛產桐子、柑橘、西瓜、草莓。養殖業以淡水魚、生豬、家禽為主。

地形氣候

該鄉地形以低山淺丘寬谷為主,地勢四周高、中部較低,全區地處北溫帶, 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年平均氣溫17.3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11.4毫米,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盛產糧食、蔬菜、瓜果、畜禽以及油桐、柑桔等經濟作物。資源豐富。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達20餘種。

風土人情

銅梁龍燈始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其發展經過了火龍、正龍、肉龍三個階段。早期的火龍用繩索、竹簍連線頭尾,舞龍時龍身施放煙火,氣氛熱烈,場面活躍。但火龍有軀無肉,龍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龍頭大頸長,以簍作節,節內點燈以代煙火,舞玩時龍首高昂,燈火蜿蜒,景象十分壯觀。但龍體態不全,身軀仍少真實感。最後形成的肉龍,以彩繪紙粘糊龍身,龍體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時頭尾擺動靈活,軀體伸縮自如,內部盞盞燈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龍身,熠熠生輝,美觀動人。由於肉龍體態長大,舞玩時形如蠕動,故又稱“蠕龍”。

近幾十年來,銅梁龍又在傳統肉龍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集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烏龜頸、蛇身、魚鱗、蜃腹、魚脊、虎掌、鷹爪、金魚尾於龍一身,且將傳統閉口龍改制為張口龍,龍口內加做龍舌與口寶。新創的銅梁龍英姿勃發,神威賁張,大有吞雲吐霧、氣奪天地之概。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近年銅梁又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玩具型、裝飾型小蠕龍,銅梁龍正進入人們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建國35周年慶祝時,九條銅梁龍盤旋翻飛於天安門廣場,曾引起國內外觀者的嘖嘖驚嘆。1988年中國北京首屆國際旅遊年龍舞大賽中,銅梁龍一舉奪得金杯。現今銅梁龍已超越國界,飛向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許多國家和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